• 天长市铜城中学
    简称:铜城中学创办时间:1958年办学性质:公立中学
    安徽省天长市铜城中学简称铜城中学,是一所建立于1958年的公立中学,该校园区,规划合理,布局优美,是安徽省花园式学校。学校配置先进的微机教室、报告厅、电子图书阅览室,教室内的触摸液晶多媒体一体机黑板和广播系统,建有教育网和校园网等,基本实现现代化教育教学。其管理严格、科学、规范,三风纯正,纪律严明,有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优良传统,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大批高素质的人才。
  • 太湖县太湖二中
    创办时间:1979年办学性质:公办高中
    太湖二中创办于1979年,是一所公办高中学校,其布局合理,设施先进,教学管理规范,教育成果丰硕,师资力量雄厚,学校现占地面积182亩,建筑面积39000平方米。现有38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800余人。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推进课程改革,规范教学管理,办学质量不断提高,高考达线人数逐年上升,连年获县高考优秀奖,嬴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与好评。
  • 六安一中
    外文名:No.1 Middle School of Lu'an简称:六安一中创办时间:1906年
    安徽省六安第一中学创办于1906年,是安徽省的一所示范性高中。学校占地近160亩,建筑面积70072㎡,有学生五千余人,教职工403人,办学规模较大。校园环境优美,风景宜人。该校硬件设施齐全,微机室、多媒体教室、计算机网络中心、学术报告厅等一应俱全,设备先进,教学环境优良;师资力量雄厚,该校有教职工403 人,其中硕士研究生78人,高级教师190人,教学水平较高。自建校以来,学校办学成果显著,学生在竞赛中表现优异,教学质量较高。
  • 安徽省滁州中学
    外文名:Chuzhou High School创办时间:1921年主管部门:滁州市教育局
    安徽省滁州中学建立于1921年,是一所公立性质的中学,该校属于滁州市教育局管辖,前身为“安徽省立第九师范学校”,坐落于安徽省滁州市同乐西路99号,是安徽省绿色学校、安徽省滁州市文明单位标兵、全国文教先进单位,目前学校总面积100201平方米,拥有教学班60个,在校学生数3700余人,教师人数268人,建有外语调频台、电视共用天线、有线电视网、阶梯教室、多媒体教室、微机房、多功能报告厅等教学办公设施。
  • 天城高级中学
    简称:天中创办时间:1906年主管部门:桐城市教育局
    桐城市天城高级中学简称天中,该校建立于906年是一所公办高中,该校坐落于安徽省桐城市南部双港镇,隶属于桐城市教育局管辖,目前该校占地320亩,建筑面积60000多平方米,拥有生物标本室、理化生实验室、多媒体网络教室、微机室、电子备课室、天文馆、校园广播系统和宽带网络等,开设有55个教学班,学生近4000余人。
  • 安庆市第十中学
    外文名:Anqing no.10 middle school简称:安庆十中创办时间:1964年8月
    安庆市田家炳中学简称安庆十中,建立于1964年8月,是一所公立性质的高中,该校是一所全国特色学校,是寄宿制高中,实行封闭式管理。占地面积近150亩,共有教职工145人,在校学生1400多名,拥有35个正规教室、供学生住宿用的三幢公寓、两间高规格的共有132台计算机供教学用的微机室、校园环境优美,拥有省内一流的数字化实验设备,师资力量雄厚。
  • 野寨中学
    简称:野寨中学创办时间:1943年9月10日主管部门:潜山市教育局
    安徽省潜山野寨中学简称野寨中学,建立于1943年9月10日,是一所公办性质的高中,该校隶属于潜山市教育局管理,是一所坐落于安徽省潜山市天柱山镇风景村,建有教学、生活、运动、文化、绿化五区明晰,教学楼、科技馆、图书馆等,该校自然及人文景观丰富,教学风格浓郁,是一所徽省示范高中。
  • 安庆市第七中学
    外文名:Anqing No.7 middle school简称:安庆七中、七中创办时间:1958年
    安庆市第七中学简称安庆七中、七中,是一所建立于1958年,该校坐落于安徽省安庆市大观区蔡山路34号,是一所安徽省示范性普通高级中学,该校环境优美,设施完善。建有中小报告厅、多媒体教室、语音室、实验室、音乐室、劳技室、图书阅览室等,现有46个教学班,163名教职工,3000余名学生。
  • 福清市海口中学
    创办时间:1959年
    福清海口中学原名海口第六中学,创办于1959年,是福清市的一所中学。学校现有初中25个班,高中21个班。校园环境优美,风景宜人。该校硬件设施齐全,图书馆、多媒体教室等一应俱全,教学环境优良;师资力量雄厚,其中高级职称教师11位,一级职称教师36位,本科学历教师52人,大专学历教师66人,教学水平较高。自建校以来,学校始终"以人为本"为核心,关注学生未来的生存和发展,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他们作为现实人和未来人的内在需要,不断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