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豆整理了台北故宫博物院珍贵藏品,分别是翠玉白菜、《快雪时晴帖》、毛公鼎、东坡肉石、《富春山居图》、散氏盘、北宋汝窑天青无纹水仙盆、《溪山行旅图》、《黄州寒食贴》、《祭侄文稿》,一起来看台北故宫十大稀世珍宝吧。

台北故宫博物院珍贵藏品 台北故宫十大稀世珍宝

《快雪时晴帖》

《快雪时晴帖》传为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创作的行书书法作品,纸本墨迹,现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全文仅28个字,内容是作者在大雪初晴时以愉快心情对亲朋友人的问候,行书、楷书交替书写,行笔自如流畅,神采飞扬,即使偶尔重心忽左忽右,全局依然匀整安稳,不失平衡的美感,被后人誉为“天下第一法书”。

东坡肉石

东坡肉石也叫作红烧肉石,因其天然未经雕饰,而形状色泽又极其像肉,因而有了这样的称呼。目前是台北故宫博物院的三大镇馆宝物之一,正出自慈禧太后的陵墓。乍看之下,就是一块出锅不久的东坡肉,不知者往往会以其构思之巧妙、雕刻技法之精湛而赞叹不已,然而它并未进行任何雕饰,就是一块天然的玉石,其色泽纹理全部天然形成,其肉的肥瘦层次分明,肌理清晰,甚至连猪肉皮上面的毛孔都能看见,称其为人间极品不为过。

翠玉白菜

翠玉白菜是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镇馆之宝,是清光绪皇帝妃子瑾妃的嫁妆。翠玉白菜长18.7厘米,宽9.1厘米,高5.07厘米,是一块难得的翡翠美玉。这棵翠玉白菜的特别之处在于,它是由整块半白半绿的翠玉运用玉料自然的色泽巧妙雕刻而成。绿处雕琢菜叶,白处雕琢菜帮。在绿色最浓之处,还有两只昆虫,是寓意多子多孙的螽斯和蝗虫。菜叶自然翻卷,筋脉分明,为不可多得的传世珍品。

毛公鼎

毛公鼎是西周晚期青铜器瑰宝,因作器者毛公而得名。毛公鼎高53.8厘米,腹深27.2厘米,口径47厘米,重34.7公斤;口饰重环纹一道,敞口,双立耳,三蹄足;周身铭文长度接近五百字,为现存青铜器铭文中最长的一篇。毛公鼎于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出土于陕西岐山,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与翠玉白菜、东坡肉石并称台北故宫三大镇馆之宝。

《富春山居图》

富春山居图是元代画家黄公望创作的纸本绘画,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画家黄公望为师弟郑樗(无用师)所绘,1350年绘制完成,后几经易手,并因“焚画殉葬”而身首两段,前半卷:剩山图,现收藏于浙江省博物馆;后半卷:无用师卷,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散氏盘

散氏盘,又称夨人盘,西周晚期青铜器,因铭文中有“散氏”字样而得名。散氏盘高20.6公分,腹深9.8公分,口径54.6公分,底径41.4公分,圆形,浅腹,双附耳,高圈足;腹饰夔纹,间以兽首三,圈足饰兽面纹;内底铸有铭文19行、357字,是研究西周土地制度的重要史料。散氏盘在清乾隆年间出土于陕西宝鸡市,与大盂鼎、毛公鼎、虢季子白盘合称晚清四大国宝,现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为台北故宫镇馆之宝。

《黄州寒食贴》

《寒食帖》又名《黄州寒食诗帖》或《黄州寒食帖》,是苏轼撰诗并书,墨迹素笺本,横34.2厘米,纵18.9厘米,行书十七行,129字,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此帖是苏轼行书的代表作。这是一首遣兴的诗作,是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所发的 人生之叹。诗写得苍凉多情,表达了苏轼此时惆怅孤独的心情。此诗的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 而出的。通篇书法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气势奔放,而无荒率之笔。《寒食诗帖》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 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也是苏轼书法作品中的上乘。

《祭侄文稿》

《祭侄文稿》,全名《祭侄赠赞善大夫季明文》,是唐代书法家颜真卿于唐乾元元年(758年)创作的行书纸本书法作品,是极具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墨迹原作之一,现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祭侄文稿》共二十三行,凡二百三十四字,通篇用笔之间情如潮涌,书法气势磅礴,纵笔豪放,一气呵成。与东晋王羲之的《兰亭序》、北宋苏轼的行书《黄州寒食帖》并称为“天下三大行书”,亦被誉为“天下行书第二”。且此稿是在极度悲愤的情绪下书写,不顾笔墨之工拙,故字随书家情绪起伏,纯是精神和平时工力的自然流露。

北宋汝窑天青无纹水仙盆

北宋汝窑天青无纹水仙盆又名北宋汝窑青瓷无纹水仙盆,为北宋宫廷御用瓷器,高6.9cm,横23cm,纵16.4cm,口径23cm,重670g,通体满布天青釉,极匀润;底边釉积处略含淡碧色;缘与棱角釉薄处呈浅粉色;裹足支烧,底部有六个细支钉痕,略见米黄胎色。汝窑为北宋徽宗朝的官窑,以天青釉色著称于世。汝窑的传世作品不多,而这件水仙盆,全器釉面宁静开朗,纯洁无纹片,据考证为汝窑无纹片的唯一传世杰作,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属于国宝级文物。

《溪山行旅图》

《溪山行旅图》是由北宋画家范宽创作的一幅绢本墨笔画,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该画描绘的是典型的北国景色,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气势雄强,巨峰壁立,几乎占满了画面,山头杂树茂密,飞瀑从山腰间直流而下,山脚下巨石纵横,使全幅作品体势错综,成功地刻画出了北方关陕地区“山峦浑厚”的特色,被誉为“得山之骨”、“与山传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