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田普化水会音乐是千余年来流传在陕西省蓝田县普化镇一带专门用于佛事、善事、祭祀的民间吹打音乐。蓝田县位于关中平原东南部秦岭北麓,是古长安南通荆楚巴蜀的门户。据史料记载,可容纳千名僧侣的蓝田悟真寺水陆殿在唐代已是官方和民间举办大型佛事的重要地点。在水陆道场等大型佛事活动中,吹鼓乐助兴营造气氛,蓝田普化水会音乐这一形式由僧人和民间乐手传承至今。下面本文就为大家详细的介绍蓝田普化水会音乐的艺术特点以及历史起源,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简介
蓝田普化水会音乐是千余年来流传在陕西省蓝田县普化镇一带专门用于佛事、善事、祭祀的民间吹打音乐。水会音乐源于隋,盛于唐,是唐代宫廷音乐传至民间后,经和民间音乐融合后演绎成的一种地方特色的民间乐种,带有浓厚的唐代风格。历史上是专为做佛事、善事、祭祀而奏。按照演奏的内容和形式分为行乐(进行中演奏)和坐乐(室内诵经时演奏),其音乐旋律委婉、清雅细腻、悦耳动听。2006年5月20日,蓝田普化水会音乐经**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历史渊源
蓝田县位于关中平原东南部秦岭北麓,是古长安南通荆楚巴蜀的门户。这里地貌奇特,山川原岭皆有,全家岭便坐落在横岭的浅岭区,属普化镇北部的一个村子。全家岭的村民有做佛事、善事的传统习俗。
"水陆大会"通称"水会",是-种古老的民同取水形式,是过去天旱时人们祈雨的一种带有迷信色彩的祭祀活动。民间叫"取水",也叫"祈雨"。在历代的取水活动中伴同取水活动的这种吹打乐就叫"水会音乐"。因为它便于长途行走,也叫"行乐",水会音乐细腻悦耳,人们也把它叫做"细乐",据音乐史记,南宋灌圃耐得翁《都城纪胜》云:细乐……以箫管笙(qin)嵇琴方响之类合动"。在声势浩大的取水活动中,水会音乐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正象人们常说"水会不动乐,马角不起驾"。
据唐段安节所著的《乐府杂录》记载,唐贞元车间(公元785年--805年),关中-代遇到大旱灾,唐德宗下令让长安一代民众祈雨,当时东市和西市都组织了祈雨队伍,并进行了音乐比赛,德胜者还受刭皇上的奖赏",从那以后,祈雨比赛音乐便在关中一带形成一种风俗。这种风俗一直流传在民间。据蓝田田家村乐社老乐工讲:过去田家村乐社除每年天旱时去周至县太自山取水外,还常和西安的几个乐社斗乐比赛,看来这种风俗流传于沿终南山麓一带,长安、蓝田、周至等乐社都有类似的朝庙赛乐活动。
在陕西省著名的文物圣地蓝田水陆庵大殿壁塑上三千七百多尊泥塑中的五百罗汉过海,那些飘弋在滔滔海洋里的珍禽异兽所拿的器乐和编排与水会器乐及编排基本类同。
据蓝田《县志》记载,水陆庵建自隋文帝开皇年间公元581--591年)。唐、明时期对此庙都进行过复修,而秋树庙水会乐社和全家岭乐社的社址距水陆庵只有三四里之遥,仅一河之隔,据调查,过去这两个乐社在除了取水外,还常在三官庙、水陆庵朝庙奏乐念经,其经韵和水陆庵和尚农升念的经韵相同。
据蓝田《县志》记载《祷水旱》已是古时而传,可惜没有记载的年代。
根据上述资料推测,蓝田会音乐产生于水陆大会活动。很可能是隋唐时就流传在民间的一种俗乐。它吸收融合有宗教音乐和其它音乐因素,属于庙会音乐的一种,是典型的取水音乐。
艺术特色
活动
水会音乐在历史上主要为民间庙会、取水伐马角、大型祭祀活动、水陆道场等这样的佛事、善事、祭祀类活动伴奏,届时,人们便能见到浩浩荡荡的队伍中响起悠扬的水会音乐。后来水会音乐主要用于取水或作水陆道场时用,每逢过年时,也会在村中神庙前吹奏,作为祭祠性娱乐活动。
类型
蓝田普化水会音乐分为行乐和坐乐两类,因演奏所涉事由严肃、庄重,故从不用于喜庆婚俗场合。水会音乐质朴、清越、雅致、细腻,与激越、粗放的秦腔形成鲜明对照。
它的高雅与民间流行的龟兹乐不同。龟兹乐是盛唐时由西域引进,因当时被宫廷认为是不入流的低俗音乐,对之不屑一顾。而在民间却广为流传,至今风行不衰,无论谁家婚丧嫁娶都会用到它。水会音乐与龟兹乐不同,它的旋律委婉,清雅细腻,悦耳动听,称为细乐。经过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沉淀,原先盛行于蓝田各地的水会音乐如今仅在蓝田县普化镇能看的到了。如果不对普化的水会音乐进行挖掘抢救,恐怕不久,它将永远从我们眼前消失了。
蓝田水会音乐手抄传谱原有八十多种曲牌,其记谱法为唐代燕乐半字谱,这也是它历史久远的实证。
三大乐社
水会音乐在蓝田有三处,它们是蓝田东川的秋树庙村水会乐社,全家岭村水会乐社和西川的田家村水会乐社。过去在这些乐社中,不管那家取水,都是声势沽大波及甚广,取水时一般观众多达二三万人。庞大的取水队伍举着四十多面龙凤旗,-个直径六七尺大的万人伞,两个蝴蝶扇,在笙管齐鸣锣鼓喧天的乐曲声中吵下"马角"(产生出水会主角神)以"马角"为主神发号施,令,-切听从"马角"指示,在水会音乐的吹秦下,"马角"率领取水队伍到各自的山洞,庙宇去取永,例如:蓝田全家岭乐社是在洛南县的黄龙庙(黄龙洞)取水,距社址二百多里。秋树庙水会乐社是在蓝田的溪永洞取水,距社址五六十里。田家村水会.乐社是在周至县的太白山取水,往返也在五六百里之遥。而马角和音乐伴同取水队伍到半道,就住在半道的庙里(一般都有自己的关系庙),当取水人取水回来时,他们又把取的水护送回本地的庙里,将取回来的水篓高悬于庙,水会音乐一直伴同到底,直等到天下雨方罢。
水会音乐也用与庙会活动,仅朝庙奏乐形式就有两种,一种是"路拍"。另一种是"坐夜曲"。"路拍",路途行走演奏,也叫行乐,演奏时队伍庞大,一般都是套曲形式,也全是取水乐曲。例如:全家岭永会乐社在朝庙时路途演奏《清江颂》,《小曲子路 (pei)》、《敢中砂》组成的套曲连奏。乐曲《清江颂》、《小曲子路歪》一般缓慢悠扬。而《敢中砂》用在乐曲结束时速度较快,争加气奋,使套曲尾声形成高潮,("敢"--赶字,"砂"--刹字,原谱名是同音别字是快中停止的意思)。
坐夜曲一般在念经中轮换演奏,是小型合奏形式,如:《粉红莲》、《散拍坐夜》等乐曲,在演奏时乐器只用吹奏乐和打击乐小三件:木鱼、磬、碰铃。在返回的路途中,又演奏水会乐曲《编官一联子、二联子、三联子》套《小曲子路拍》接((编官四联子))组成的套曲反复演奏。
乐谱
水会音乐使用的乐谱,是唐代燕乐半字谱,也称"俗字谱",例如:乐曲《尺调敢中砂》的乐谱。从蓝田三个乐社的乐谱看,大都是十个谱字,也基本相同,只有个别字不同。
自制笛子
秋树庙乐社的笛子全都是自制,这些笛子是用实竹(木竹)掏通通孔后,再钻通各音眼和吹孔,其特点没有膜孔,比一般笛子粗而短,叫笨笛,吹奏时必须在水里浸泡才能吹出声音来'叫饮笛,其音色悠扬富有特色。在吹奏乐里还有笙管箫,打击乐十多件。如。高把鼓、镶镶子、贡锣、三星锣(云锣)、梆子、木鱼、击子、铛子、大铙、铰子、碰铃、磬等。这些器乐在合奏时,一般有六七支笛、六七支笙,两个低音笙(叫马笙)和管箫组成的吹奏乐队,与打击乐配合演奏,方构成"水会音乐",其风格别致、清雅。
代表作品
有《清江颂》、《小曲子》、《三联子》、《八板》、《宫调》、《老钉缸》等。
传承意义
蓝田水会音乐从乐队乐器构成、曲目、记谱法等方面显示了很高的历史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抢救传承这一民间特有音乐形式,对于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发展有重要价值。
蓝田普化水会音乐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遭受重创后,多年来一直处于濒危状态,乐谱所剩无几,乐器亦大量丢失损毁,老艺人已相继谢世,抢救传承工作刻不容缓。
保护计划
2004年,县政府拨专款2万元,县文化体育局向社会募集资金l万元,普化镇政府筹集资金0.5万元,用于普查、保护普化水会音乐,购置乐队服装,增添部分乐器等,重新组建了普化水会音乐全家岭乐社、楸树庙乐社。县政府计划从2005年起,连续3年每年拨款3万元(根据财政增长情况适当增加)专门用于抢救保护普化水会音乐。
保护措施
(一)2004年5月一7月,县政府两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讨论了县文化体育局《关于普查、抢救、保护普化水会音乐的实施方案》,以政府名义下发全县各乡镇和各相关部门及有关单位,明确提出普化水会音乐是蓝田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工作的重点任务,要求全力进行抢救保护和弘扬。
(二)2005年元月,县政府、县文体局、普化镇政府制定年度工作要点时,均把保护普化水会音乐作为年度主要工作之一。
(三)2005年3月一8月,县委副书记钱文轩,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张彦文,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杨小虎,副县长魏桂叶、赵夏等领导,先后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听取县文体局、普化镇政府对抢救保护普化水会音乐的工作进展情况,并出面协调资金,为抢救保护工作创造了条件。
保障措施:
(一)建立有专家指导的、以县文体局局长为组长、主管副局长、普化镇主管副镇长为副组长的普化水会音乐保护领导小组(现已成立)。
(二)设立以县文体局主管副局长为组长,普化镇主管副镇长,县文化馆馆长为副组长的普化水会音乐普查工作队(现已成立并开展工作)。
(三)设立以县文体局主管副局长为组长、普化镇主管副镇长、县文化馆馆长为副组长,文体局社文科科长、文化馆音乐干部、民间艺术干部、普化镇文化站站长、文化干部、全岭村水会乐社、揪树庙村水会乐社负责人为成员的普化水会音乐培训、辅导组(现已成立),全力培养青年爱好者。
(四)把普化水会音乐的抢救保护纳入局、镇、村等单位相关干部年度工作考核,明确职责,实行责任追究。
(五)在大力宣传普及的基础上,发展普化水会音乐文化产业项目,实行招商引资,将这一产业做大做强。
(六)蓝田县、普化镇政府每年各筹3—5万元的抢救保护经费。
保护内容
为保护普化水会音乐,制定五年保护计划,此计划由普化镇党委、政府负责组织实施,蓝田县非物质文化保护领导小组和县文体局负责管理、督导,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导小组和市文化局等有关部门负责检查、督促。
保护计划要点如下:
(一)静态保护:
1、进一步全面深入细致地开展普查工作,彻底摸清普化水会音乐发生、发展的历史沿革,以及乐班、乐手、乐器、乐曲流传保护价值等全部状况。
2、将普查所获相关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存档,妥善保存。
3、在有关专家指导下,开展理论研究工作,抓好普化水会音乐的基础理论和各大类的音乐体系研究,把研究成果编撰成册予以出版。
(二)动态保护:
1、建立全家岭、揪树庙两个吹打乐种,两个水会文化生态保护村;并对两个乐社60多名乐手明确保护政策,制定相关制度。
2、发展普化水会音乐,逐步建立全家岭乐社、揪树庙乐社各100人的普化水会音乐艺术团。
3、在普化镇全家岭村、揪树庙村开展普化水会音乐普及教学培训,不断培养新的吹打乐手,从根本上解决新形势下水会音乐传承难的问题。
4、创办以普化水会音乐为主要内容的业余培训职业班,从人才、从演奏水平等多方面提高普化水会音乐的艺术档次。
5、建立以普化水会音乐文艺演出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发展公司,加速普化水会音乐文化产业发展,全力组织开展活动,把农民吹打手与群众庙会,丧俗等民俗事项相结合,广泛开辟普化水会音乐演出市场。
6、建立普化一年一度的水会音乐文化艺术节,检阅和促进水会音乐的传承、发展和弘扬。
五年保护计划
2006年 成立普化水会音乐民间艺术协会,创办普化水会音乐业余培训学校。组建机构,加强培训,提高普及率。完善普查资料整理为主的静态保护基础工作。
2007年-2008年 组织专业人员对普化水会音乐进行研究,建立普化水会音乐艺术团。筹建并成立普化水会音乐发展公司。建立艺术团和发展公司,加大普化水会音乐原生态保护力度。
2009年-2010年 组织专家对普化水会音乐,各大类音乐体系进行深入研究,召开普化水会音乐研讨会。大力普及发展普化水会音乐,打出蓝田,走向全国,加强国际间交流。撰写出版《普化水会音乐》第一卷。产业发展迈出新步伐。
建立机制
在实施五年保护计划中,要重点建立五大保护机制,努力提高干部、群众的保护意识,逐步健全动态的持续发展的保护体系,这五大机制是:
(一)以文化战略上“定向”,发展蓝图中“定位”,工作决策时“定项”,领导班子内“定人”,干部职责上“定责”,资金投入上“定额”为主要内容的领导制度建设机制。
(二)现有乐手、新生乐手、专家学者步调一致,互动互补的人才队伍建设机制。
(三)原汁原味的原生态保护与不断提高技艺、发展创新、协调发展的动态持续保护机制。
(四)品牌效应与日常吹打相结合,以打造品牌带动一般的吹打活动机制。
(五)发展水会音乐艺术与开发水会音乐产业相结合,以产业实体为依托,以发展水会音乐为目的的艺术市场营运机制。
主要价值
(1)水会音乐风格文雅,深受人们喜爱:进一步挖掘、抢救、保护、传承这一民间古乐,对于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发展将产生重要作用。
(2)水会音乐显示了我国传统音乐艺术的悠久、博大、精微,它的流传填补了我国音乐史上的一块空白,为我国民族民间文化宝库增添了一枚稀有的瑰宝。
(3)水会音乐是我国民间音乐艺术和佛教文化艺术结合的一种艺术形式,对研究我国佛教文化艺术也具有重要意义。
4)唐乐是我国古代音乐最灿烂的部分,但由于时间久远,许多流传下来的唐代古谱无法辨识,如南宋音乐家“白石道人”曾以唐代俗字谱,写了许多歌曲而不为今人所识,研究“白石道人”多年的原中国音乐研究所所长杨荫浏在西安发现了和“白石道人”所记基本一致的曲谱,经懂谱的西安民间老艺人试唱,译出了“白石道人”的唐谱歌曲。普化水会音乐曲谱和“白石道人”的唐谱一致,蓝田县文化馆音乐干部邓印海在有关专家的指导下,依据此法破译了水会音乐古谱,已译出十多首曲子。因此,水会音乐的发现和保护不仅在研究唐代音乐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也对抢救保护和破译其它唐代濒灭音乐提供了重要佐证。
(5)普化水会音乐传承于唐乐,而唐乐不仅对中国音乐发展起了到重要作用,也对日本、朝鲜等许多国家的音乐发展起到很大影响。普化水会音乐的发现和破译曾引起日本音乐界的关注,因此抢救和保护水会音乐这一优秀民族民间文化遗产,无疑也具有国际性文化交流的意义。
相关推荐:
【西安文化】西安历史文化 西安传统文化 西安民俗文化大全
北张村传统造纸技艺有什么特征 北张村传统造纸技艺历史起源及特征概述
半坡遗址文化综述 半坡文化属于什么社会 什么是半坡文化
西安鼓乐的历史发展 西安鼓乐的特点
眉户曲子戏有什么特征 眉户曲子戏历史起源以及艺术特点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