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产生于人类征服自然的斗争中,随着社会的发展,政治,宗教,科学、文化艺术等因素不断赋予了建筑新的内容和形式,从原始的洞穴、巢居到今天的城市综合建筑艺术,便是这一过程的缩影。那么在黑龙江这个“冰城”里,黑龙江的建筑风格特色又会是怎么样的呢?下面本文为大家介绍黑龙江的建筑风格,一起来看看吧!
一.哈尔滨市建筑艺术特色:
黑龙江省的建筑发展以省会哈尔滨市最为典型。可以说,哈尔滨市就是一个特定历史条件下发展起来的具有独特建筑风格的现代化城市。根据史料记载和今人考证,早在一千年前,哈尔滨市地区就有了满族人的祖先居住。此后,随着沙俄的武装侵略,使这里结束了几个世纪宁静而恬淡的生活。
中东铁路的修筑,使得沙俄不仅在政治、军事、经济等各方面大举入侵。同时,也是文化渗透的重要渠道,西方文化沿着中东铁路源源流入了我国东北地区。哈尔滨市、大连、旅顺是当时传播西方文化的中心,在今天,原中东铁路沿线的俄式建筑至今还保留着西方文化传播的痕迹。
东方莫斯科——1898年,沙俄殖民者仿照沙俄莫斯科的城市规划面貌来建设哈尔滨市。他们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建造东正教教堂。1899年吗,在今哈尔滨市最高点——西大直街和红军街交口,建成了东正教圣·尼古拉大教堂。从此,在哈尔滨市开始树立了“东方莫斯科”的形象。此外,哈尔滨市与中国其他城市不一样的,就是这个城市“先有的规划图纸,后有的城市”。哈尔滨市南岗区中心地带的街道模仿的就是沙俄莫斯科市的“蜘蛛网”状、放射性的城市规划。
东方小巴黎:在近代,哈尔滨市的大规模的城市建设远比欧美迟,在建筑创作思潮上,也不同步,有的城市建设的思想上在欧美地区已经过了时,有的刚刚兴起。这两种情况在哈尔滨市却同时出现。沙皇俄国在近代欧洲的文化艺术上处于二流地位,历史上一直崇拜比较先进的法国文化。俄国有许多建筑师到法国留学,或者请法国建筑设计师设计,因而在近代,俄罗斯建筑一直受到法国文化的深刻影响。在近代,哈尔滨市的俄国移民设计师中也莫不如此,况且还有其他的国家的设计师在哈尔滨市工作,这就形成了后世哈尔滨市建筑艺术的丰富内容。在同一时期,巴洛克、古典主义、文艺复兴、浪漫主义、折中主义、新艺术运动、拜占庭式、哥特式、日本现代式、犹太式、中国古典式等形式的建筑同时出现在哈尔滨。形成了一个建筑博物馆的格局。
二.哈尔滨市近代建筑的发展阶段:
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1.奠定阶段(公元1898年~1917年)。
在哈尔滨市这座城市还没有形成以前,沙皇俄国就以“统治者的身份”占据了这里的土地。为了适应其管理中东铁路的需要,几乎在修建中东铁路的同时,开始了对这座城市的建设。确定了按照沙俄的莫斯科市的模式规划和建设来建立哈尔滨市,这就是最初的城市规划的特定的历史因素。
这个时期,哈尔滨市的城市发展和建筑状况,大体上可概括为下列几点:
(1)奠定了哈尔滨市城市的基本格局,形成了近代的“新市街”(今哈尔滨市南岗区黑龙江省博物馆广场)、埠头区(今道里区中央大街为核心地区)、傅家店(今道外区靖宇街为核心地区)、老哈尔滨(今香坊区公滨路西侧为核心)四大区,确定了各区的功能性质和街道网格的结构;
(2)对今天哈尔滨市的南岗区、道里区部分地区进行了科学的规划,体现了当时的欧洲时兴的城市建设思想和规划手法。规划布局中,对结合地形、功能分区、交通网络、市政设施、城市景观、居住环境等问题考虑地比较周到吗,达到了当时比较先进的水平;
(3)初步形成了一整套的近代建筑类型,包括各类公共建筑,居住建筑、宗教减租和少数工业建筑。这些建筑属于西方近代建筑体系,材料、结构、商务和施工工艺在当时中国都居于先进行列;
(4)在建筑的风格上,有俄罗斯的民族风格,有西方的折中主义风格,还采用了当时的最新潮流的“新艺术运动”风格。建筑风格的这种构成的形态,奠定了近代哈尔滨市建筑风貌的基调。
2.发展阶段(公元1917年~1931年)
这个时期,哈尔滨市的人口迅速扩张。俄国“十月革命”之后,大约有5万余名的俄国难民涌入了哈尔滨市。为了解决大批的俄国政治难民的居住问题,陆续地开辟了今天哈尔滨市道里区“安字片儿”(时称“新安埠”)的“纳哈罗夫卡”,道里区“河字片儿”的沃斯特罗乌沃夫”等新的俄国人住宅区和商业区。同时,外国资本在哈尔滨市的活动也明显增加,也促使了哈尔滨市金融、商业、工业和居住建筑的建造又推向一个高潮。这时期,也是哈尔滨的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在这阶段也有了明显的壮大。青岛、沈阳、天津等地的民族资本家纷纷到哈尔滨市设厂经商,当时的哈尔滨道外区的“中西合璧”建筑活动达到了空前的繁荣。此时,大量的俄国政治难民和各国的侨民涌入,哈尔滨市原先的宗教教堂已经远远不能满族需要。于是又开始了修复、改建旧的教堂,新建起了一批新的教堂和宗教团体所属的修道院、慈善院、教会学校等建筑。现存的哈尔滨市大部分的宗教建筑是在这个时期建设和完善的。这些教堂成为哈尔滨市城市文化特色和景观风貌的一个重要构成因素。
这个时期的建筑风格仍持续着原先奠定的格调,不过新建筑中折衷主义的风格的建筑数量已经超过新艺术运动风格的建筑数量,上升为主流。还有就是这个时期,在中国国内的军阀势力控制下的哈尔滨市,推行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尊孔读经、崇尚礼教”,建造了哈尔滨孔庙、极乐寺等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建筑群落,给这座“洋化”了十几年的城市,抹上了几笔中国传统文化的厚重色彩。
3.完成阶段:(公元1931年~1945年)
1932年初,日本关东军占领了哈尔滨市之后,日本关东军上层人物就开始着手规划和实施“大哈尔滨都邑建设计划”。在伪满洲国时期”,哈尔滨市的建筑风格面貌呈现两种倾向:一种是倾向是沿袭哈尔滨市已经形成的建筑风貌基调,西洋风格的氛围中掺进了一些“东洋的韵味”,古典风貌的格局中融入了一些现代的情调,给哈尔滨市近代建筑风貌点染了多元化的色彩。这个阶段是哈尔滨市近代建筑风貌活动处于停滞的状态。这个时期的建筑活动就是三座纪念性的碑塔建筑,也是哈尔滨市近代建筑活动的尾声。实际上,这个时期是哈尔滨市近代建筑向现代建筑过渡的一个特殊的阶段。
三.影响哈尔滨市近代建筑的因素
1.受自然环境条件的影响:
哈尔滨市地区的冬季室外温度很低,为了保持建筑物室内正常温度,就要有良好的保温措施。其做法是加厚外墙和屋顶的保温层以及缩小窗户洞口,这就使哈尔滨市近代的建筑造型在虚实关系上“以实为主”;在平面的布置上,尽量缩短外墙的长度,以减少热损耗;在建筑的色彩上,以黄白色为主,给人以温暖、厚实、坚固的感觉。所有这些都是传统的中国北方建筑所具有的特征;
2.受到物质技术条件的影响。哈尔滨市地处黑龙江省的东南部,森林资源丰富,容易获取建筑用的木材。由于哈尔滨市地区以及附近地区石料不足的缘故,外墙用石料的建筑物在哈尔滨市的近代建筑非常少。建筑材料使用最多的是砖,因为同其他建筑材料相比,转的制造和运输方便,价格低廉,施工简单。钢筋混凝土结构是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在哈尔滨市内出现,但采用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时,隔断墙多为砖砌。
3.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影响。一般来说,中国地方建筑风格的形成,自然环境条件和物质技术条件是主要因素,但在哈尔滨市是个特例。近代以来,特别是沙俄、日本的殖民入侵,从城市规划到城市建设都是用俄罗斯、日本等国家的风格进行了规划和建设的。
四.哈尔滨市近代建筑的特征
哈尔滨的近代建筑吸收了由希腊罗马时期到19世纪西方的建筑形式、风格的许多的特点,结合哈尔滨市具体的地理、气候、宗教、风俗、社会历史条件,成功地建造了大量的各种类型的建筑,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哈尔滨市建筑风格。
(1)普遍地运用了古典的希腊或罗马建筑形式处理建筑物的主要立面造型。公元4世纪,罗马政权把基督教正式定为了国教。公元395年,东、西罗马帝国分裂之后,基督教会也就逐渐分成为东、西两个教会,即东正教和天主教。俄罗斯人大多数信奉东正教,这种宗教信仰的基础,使得俄罗斯的建筑与古罗马帝国的建筑风格就有了很大的渊源。在近代,哈尔滨市的城市建设又深受“沙俄模式”的影响,所以,哈尔滨市早期建筑,常常运用古希腊、古罗马帝国时期建筑中最常见的处理手段。
古罗马的柱式源于古希腊,后被罗马人继承。常见的柱式有以下几种:
a、多立克柱式:神庙建筑形式,大约完场在公元前的7世纪初,流行于希腊的本土、意大利的南部和西西里岛。其特点是不设置柱础,直接连接阶梯,下粗上细,有16~20条凹槽,柱颈之上是一块正方形的盖板,它的结构比较简洁、爽利,给人端庄、爽朗、坚毅之感。
b、艾奥尼克柱式:
公元前的七世纪下半叶,流行于希腊本土、阿提加和爱琴海诸岛。它由三部分组成,基座、柱身和盖盘。柱身细长,凹槽也较多,一般为24条,大圆形的涡卷状的盖盘。它的特点是轻快、流畅、活泼之感。
c、科林斯柱式:
实际是“艾奥尼”的进一步发展,它的柱身更为细长,一般是柱径的十倍,柱头是一束植物叶丛集而成,类似一种花篮的形式。
(2)采用美丽的穹顶、帐篷顶或其他形式的屋顶。哈尔滨市很多的近代建筑利用各式各样的屋顶形式丰富并美化了建筑立面造型。在主要干道和广场常常用穹隆顶或帐篷顶突出建筑物的转角或尽端,以取得良好的艺术效果;
(3)讲究建筑内外装修,注意建筑细部处理。外观造型多用灰面粉饰处理,对屋檐、山花、柱式精工细雕,装潢新颖。内部装修有的用大理石装饰,有的用优质木料做墙裙,有的用全部油漆罩面;
(4)临街建筑的高低错落适当,没有过高过低毗连;体量协调和谐,极少奇大、奇小相邻。运用屋顶形式的起伏变化,使建筑物的之间错落得当;
(5)单体建筑尺寸较大、层高较高,而且常用拱券竖向高门高窗处理手法,注意总体造型,比例和构图严谨;
(6)公园小品建筑造型新颖,色彩协调,别具一格;
(7)建筑色彩作为建筑造型一部分,普遍采用米黄、灰白色浆粉刷,给人以温暖明快的感觉。
五.哈尔滨市近代建筑的样式
哈尔滨市的近代建筑样式丰富多彩,尤其是新艺术运动、拜占庭样式的建筑是中国其他城市中所少见的。哈尔滨市的“中西合璧”建筑同中国其他城市相比,也显得更为典型。归纳起来,哈尔滨市近代建筑样式大体上有一下几种:
(1)文艺复兴式:
文艺复兴式开始于13世纪末期的意大利,15~16世纪成就最显著,在西欧占有主导地位,到了16世纪后半叶,渐趋衰落。其风格是采用横向五段、竖向三段的构图法则。下段为基座层,以重块石砌出深凹缝饰,常以连续的腰线与上面分割;中段或以完整的柱式,或以仿重块石形式砌筑墙体;上段为檐壁和屋顶,檐壁常装饰以生动的枝繁叶茂的植物浮雕花饰和托檐石,则屋顶则是孟莎式双折坡顶,并配以异性的老虎窗,组成阁楼层。方底穹顶也是法国文艺复兴建筑中常见的,不过,穹顶不像拜占庭式那样半遮半掩。代表建筑有:
a、黑龙江省对外联络办公室
b、哈尔滨市兆麟小学
c、哈尔滨市道里区妇女儿童用品商店
(2)巴洛克式:
巴洛克式发端于17世纪初的罗马城,迅速传遍意大利,越过大西洋,传到了美洲殖民地。其风格是在文艺复兴建筑艺术的基础上,追求新奇、变幻,强调动态造型,如:断折的山花、自由曲线构成的涡卷、墙面的凹凸变化、繁琐的雕饰、强烈的光影效果,人像的柱子、半身像的牛腿、人头的托架等都很流行。代表的建筑有:
a、哈尔滨市新华书店分店——教育书店
b、秋林商店
c、哈尔滨市道里区通江街中医肿瘤研究所
(3)新古典主义:
新古典主义是盛行于17世纪末期的建筑形式。其风格是认为建筑的美在于局部和整体之间以及局部相互间的恰当的整数比例关系;崇奉古罗马的柱式,柱式同拱券相结合;强调构图中的主从关系,突出轴线,讲求对称;主张建筑的真实简单,抛弃装饰。代表的建筑有:
a、哈尔滨市南岗区颐园街1号的,革命领袖视察哈尔滨市纪念馆:
b、哈尔滨市东北革命烈士纪念馆
c、黑龙江省美术馆
d、哈尔滨市工人文化宫
e、哈尔滨市老年人大学
(4)拜占庭式:
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立以后,其基督教也分为东、西两派,东罗马帝国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称呼基督教为“东正教”,以后,东正教的中心转到了俄罗斯,成为俄罗斯帝国的国教。公元1898年,沙俄殖民者,依照俄国莫斯科的城市面貌规划建设哈尔滨市,他们首先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建造教堂。根据20世纪30年代初期的统计,当时的哈尔滨市市区就有30座左右的教堂。由于古罗马帝国分裂成的东罗马帝国,后来改名为“拜占庭帝国”,所以,其信奉东正教的教堂的建筑样式被称为“拜占庭式”。4~6世纪,是拜占庭式建筑最繁荣的时期。
拜占庭式的特点是穹顶式,穹顶下面是鼓座、帆拱(球面三角形的部分)。采用集中式的建筑型制和希腊十字式(左右等臂)结构。内部装饰在墙面上贴彩色大理石板、拱券和穹顶表面不便于贴大理石板,就用马赛克或粉画,题材都是宗教性的,色彩富丽堂皇。代表建筑是:
a、圣·索菲亚教堂
b、哈尔滨市圣母帡幪教堂
(5)哥特式:
哥特式是12~15世纪,以法国为中心的西欧建筑风格。它是从以教堂为代表的西欧建筑发展而来的,后来成为天主教的典型建筑。由于俄罗斯的天主教势力比东正教势力弱,所以在俄罗斯,天主教堂比较少,在哈尔滨市的哥特式建筑也不常见。这种建筑的特点是尖券尖顶,陡坡屋顶,高窗。采用拉丁十字式(竖道比横道长得多,象征着基督受难)。根据教会规定,教堂的圣坛必须在东端,大门因而朝向西侧。哥特式教堂外表的向上动势很强,轻灵的垂直线条统治着全身、扶壁。墙垣和塔都是越往上分划越细、越多装饰、越玲珑,而且顶上都有锋利的直刺苍穹的小尖顶,所有的券都是尖的,门上的山花、龛上的华盖、扶壁的脊。总之,所有建筑的局部和细节的上端也都是尖的。因此,整个教堂处处充满着向上的冲劲,凌空的飞蜷、腾越侧廊的屋顶,夹住中厅,似乎要把教堂弹射出去,而西面的钟塔,集中了整个建筑物的冲劲,完成了向天的一击。教会把教堂这种向上的动势,看作弃绝尘寰的宗教情绪的体现。
在内部的处理上,天主教很重视圣坛上的神秘仪式,所以教堂内部导向祭坛的动势很强。教堂内部裸露着近似框架式的结构,窗子占满了支柱之间的整个面积,而支柱又全由垂直线组成,筋骨嶙峋,几乎没有墙面,窗子很大,装有彩色玻璃或粉饰。代表建筑是:
哈尔滨市南岗区东大直街基督教教堂:
(6)浪漫主义式:浪漫主义源于18世纪的英国,在19世纪30年代到70年代,达到极盛。其风格表现为回避现实,追求中世纪田园生活情趣,或追求非凡的趣味和异国情调,模仿中世纪的寨堡或哥特式风格,给人以神秘浪漫的气氛。代表建筑有:
a、哈尔滨市和平邨宾馆
b、哈尔滨市第十三职业中学
(7)俄罗斯式:
俄罗斯式的建筑又分为木结构建筑和砖构建筑。
俄式木结构建筑源于俄罗斯民间的木建筑,在哈尔滨市近代建筑主要是早期建造的木构教堂、住宅和小商店,后期也有少量的建造,如建于20世纪30年代的哈尔滨市江畔公园饭店、江畔餐厅等。它的构造方法是用圆木水平地叠成承重墙,在墙角,圆木相互咬榫,有的用质朴的内填锯末的板夹墙。为便于清除积雪,屋顶很陡。这种房屋内部空间很简单,但保暖性能良好。比较大的建筑物需要用几幢小木屋组合起来,体形因此相当复杂。轻巧的户外楼梯和平台,活泼而又亲切。窗扇、山花、栏杆、檐口、门斗等部位点缀木雕花饰,染上鲜亮的颜色。乡间的小教堂是俄罗斯村庄里最重要的建筑,为突出装扮它,就把它升高,因而形成了墩式的体形,再给它一个多形的攒尖式的顶子,高高的,名为“帐篷顶”,成为俄罗斯式的建筑的一个特色。
俄式砖构的建筑,早期建造的数量较多的是成片的中东铁路的职工住宅,多是砖墙承重,人字木屋的单层两个坡顶,质朴的清水墙上凸起统一的隅石、窗户蜷额,涂刷统一的乳黄、白两色相间的色彩,配上太阳间、门斗的俄罗斯传统木雕饰,形成了整体协调。纯朴清新,略具俄罗斯民间格调的住宅群体。
代表建筑有:
a、哈尔滨市斯大林公园的江上俱乐部
b、哈尔滨市斯大林公园江畔餐厅
c、黑龙江省文史研究所
d、黑龙江省文联
(8)折中主义:
折中主义在哈尔滨市近代的公共建筑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以模仿文艺复兴式、巴洛克式、古典主义式为主的多种风格,代表有:
a、哈尔滨铁路文化宫
b、哈尔滨市车辆厂文化宫
c、哈尔滨市亚细亚影院
(9)新艺术运动:
19世纪80年代产生于比利时,到了19世纪末期通过法国传播到沙俄。沙俄高层认为,当时风靡欧洲的新艺术运动是“最新的样式”,并企图利用这种“最新的样式”来表示其国力。所以,哈尔滨市近代的建筑在样式上的最大特色是较多的采用了新艺术运动样式。如:
a、原中东铁路管理局大楼(现哈尔滨铁路局机关大楼)
b、原中东铁路局理事会
c、原哈尔滨市火车站
d、哈尔滨市黑龙江省博物馆
e、哈尔滨市道里区秋林公司
哈尔滨市马迭尔宾馆等都是很纯的新艺术运动建筑,表现出构图的简练、布局灵活,形体自由的风格。具体来说,有以下的特点:
a、层数不高,一般多为2~3层楼的砖木结构;
b、外观形体较为简洁,摈弃了陈旧的古典的柱式,多用优美的几何曲线形体,特别是模仿草木形状的曲线,如花叶,如丝蔓,弯曲缠绕吗,表现出生机勃勃的动态效果;
c、各层门窗口上下常作为统一处理,但是互不重复。门、窗洞口常常呈半圆、椭圆、扁圆、方额圆角、三心拱券等形式,周边绕以柔和优美的曲线贴脸,墙墩、女儿墙、垂带常用流畅的抛物线形的曲面;面饰以环线、竖线、曲线等富于流动感的线脚以代替古典的壁柱;
d、房檐部分不用镂空的女儿墙吗,而多将墙体(特别是门窗间的墙垛)直接通天,点缀间断的挑檐;
e、阳台的栏杆、檐口栏杆、楼梯的栏杆、门窗的棂条和室内装饰,大量采用铁质植物卷曲花饰,建筑形象活泼生动、新颖亲切。
与其西欧的发祥地相比,哈尔滨市的近代新艺术运动样式的特色主要表现在:一是多用在火车站、中东铁路局官方办公场所建筑中采用;而在西欧,新艺术运动风格多用在了商店、住宅等。二是多用木材来表现;而在西欧,此类建筑风格多用于铸铁做柱子、窗棂等,创造出新艺术运动样式所特有的曲线。在哈尔滨市新艺术运动风格建筑也有用铁制作的,但比例很少,因为在哈尔滨,相比之下,木材还是比铸铁容易得到。三是建造时期较长;而在西欧,新艺术运动只是“昙花一现”,流行了十年左右,到了1906年之后就逐渐衰落。但是,哈尔滨市的新艺术运动建筑几乎是与西欧同时开始建造的,但直到了20世纪的头25年间,都有新艺术建筑落成,可见在哈尔滨市,新艺术运动建筑延续的时间更长。
(10)日本近代式:
20世纪30年代,在日本占领下的哈尔滨市,陆续地建造了一批当时流行于日本的近代式建筑。这批建筑多为砖墙与钢筋混凝土结构的3~5层楼房,空间布局适合现代的功能,外观呈现的是简单几何形体,墙面普遍贴上小块的面砖,多数立面简洁、光滑,基本上不带装饰,具有现代建筑的格调。代表建筑有:
a.黑龙江省日报社
如果说,古典主义、新艺术运动、折中主义构成了哈尔滨市的“东方小巴黎”的风格基调,那么日本近代式建筑的出现,为哈尔滨市近代建筑风貌注入了微弱的现代气息,给和谐统一的建筑风姿增添了多元的色彩。
(11)犹太式:
由于中东铁路的修建和到了20世纪20年代~30年代这个30多年间,很多犹太人到了哈尔滨市定居和进行了商业贸易活动,因此,这里同犹太人有关的设施比中国其他城市要多。其建筑的特点是:檐壁饰以蜂窝状的钟乳拱,入口部分设有马蹄形券窗,其2楼全用尖顶券窗,尖顶券窗至今仍保留犹太人的六角星符号(犹太标志的“大卫星”)代表建筑有:
a、哈尔滨市犹太新会堂
b、哈尔滨市眼科医院
c、哈尔滨市朝鲜族第二中学
d、哈尔滨市犹太旧会堂
(12)伊斯兰式:
伊斯兰式主要为伊斯兰教寺院所采用,其风格是方形的主体,圆柱形的鼓座,饱满的穹顶,瘦高的塔,喜欢满铺的表面装饰,普遍使用的拱券结构,拱券的样式富有装饰性。代表建筑是:
a、哈尔滨市道外区清真寺
b、哈尔滨市鞑靼清真寺
(13)中国古典式:
a.哈尔滨市极乐寺
b.哈尔滨市第三中学(俄国设计师设计)
c.哈尔滨市文庙
(14)中西合璧式:
中西合璧式基于中国工匠对西方古典建筑样式的理解而跟中国古代传统建筑样式混合而成的装饰艺术,在哈尔滨市道外区靖宇大街上。该建筑仅见于哈尔滨市、沈阳、上海、汕头等中国城市。代表建筑是:
a、哈尔滨市道外区纯化医院
b、哈尔滨市道外区向阳毛皮商店
c、哈尔滨市道外区北十道街的食杂商店
相关推荐:
黑龙江传统习俗文化知识大全 约你看冰雪大世界 赏二人转 识黑龙江文化
黑龙江饮食文化特点 独具特色的黑龙江饮食文化介绍
黑龙江方言有哪些特点 黑龙江方言特色介绍 黑龙江地方言概述
黑龙江结婚风俗流程有哪些 黑龙江结婚风俗文化介绍
特色传统手工艺品兰西挂钱起源什么时候 兰西挂钱形态特征介绍
黑龙江省有哪些非物质文化宜昌 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盘点
二人转有哪些表演形式 东北二人转艺术特色及表演形式介绍
东北大鼓流行在哪些地方 东北大鼓艺术特色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