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历史文化具有不断变革和进步的鲜明特色,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山西历史文化的发展证明,社会的变革和进步,既以先进思想为依据,又是新思想的摇篮。那么山西历史文化有什么特点,山西有哪些民俗文化?山西当地有什么文化节日活动呢?

山西民俗文化 山西节日活动 山西文化特色

一.山西历史文化

西侯度文化和丁村文化遗址表明,早在旧石器时代就已有了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周朝时,山西是唐国的领地。后来唐叔虞的儿子燮父因唐国临晋水,改国号为晋。春秋时,山西是五霸之一的晋国。战国时,瓜分了晋国的韩、赵、魏三国,与秦、楚、齐、燕并称为战国七雄。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山西设有太原、上党、河东、雁门、代郡等五郡。到隋时,太原是黄河流域仅次于长安和洛阳的第三大城市。隋末 ,李渊父子起兵于太原 ,建都长安后,把太原尊为“北都”,意即“别都”。五代时期,后唐 、后晋 、后汉和北汉都是以山西为根据地起家。

在中国封建社会期间,山西的地位举足轻重,而且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 ,越是乱世越是显得重要 ,谁拥有了山西,谁就可以称雄天下。所以,清人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中指出:天下形势,必有取于山西。金元时期,山西的经济、文化在中国北部居领先地位。

明代时,设山西行中书省于太原,后改为承宣布政使司,统管山西五府三州。清代,开始称为山西。 山西历史文化脉络清晰,框架完整;山西文明进程从未间断,影响深远。

山西历史从旧石器时代发端,历经尧舜禹和夏商周数千年的演进,到晋国和三晋时期已经形成有别于其他地域文化的显著特征。秦汉以来,山西历史文化更加多姿多彩,灿烂辉煌。山西历史文化的完整性、先进性和艺术性,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对华夏五千年文明产生了巨大影响,也使山西成为地方文化特色最浓厚的地区之一。山西是华夏文明起源的中心区域之一。史书中最早出现的“中国”一词,指的就是上古虞舜时代的山西南部。在中国本土发生的文明中,从尧舜禹到夏商周,山西地区的文化传承从未间断。自古以来,山西就是中原华夏族与北方各民族文化交汇的天然通道,是中原农耕经济与北方游牧经济冲撞对接的前沿阵地。上古时期,中原各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不断增强,使得北方各民族逐渐融合于华夏族,接受了较为先进的华夏文化。到春秋后期,双方的界限几近消失。在明清时期的五个多世纪里,山西商人从盐业起步,发展到棉、布、粮、油、茶、药材、皮毛、金融等各个行业,并把商贸活动由故里扩展到全国各地,甚至远及今天的蒙古共和国、俄罗斯、朝鲜、日本等国。晋商的魄力之大、足迹之远、财富之巨,让世人认同了“无西不成商”的历史事实。山西地区的历史演进,联系贯通了上下五千年的华夏文明,留下的3.5万处文物古迹,国保单位119处,居全国第一。因此,山西最有资格成为世人了解和欣赏华夏文明的“主题公园”。

山西历史文化具有不断变革和进步的鲜明特色,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山西历史文化的发展证明,社会的变革和进步,既以先进思想为依据,又是新思想的摇篮。春秋战国时期,山西成为战国法家、纵横家、名辩家和兵家的发源地,也是先秦早期儒家的重要支脉,由此形成蔚为大观的三晋儒学。这些进步思潮同处于百家争鸣的时代,不仅有相互的砥砺和激荡,也有相互的补充和促进,共同创造了具有进步特色的三晋文化。

二.山西当地特色

1.“表里河山”的省份

山西的地理特征是该省的外围有黄河流过,而境内又有不少山脉,因而它具有“表里河山”的美称,意指“外面有河、里面有山”。

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从山西流过,在吉县附近形成了世界闻名的黄河壶口瀑布,该瀑布落差可达30米,水雾澎湃,气势磅礴;距壶口十几公里的河津段又有气壮山河的“龙门三激浪”;此外还有阳泉的娘子关飞瀑、宁武天池、运城盐池、阳城蟒河等,这些都构成了“表河”。

此外,山西境内有五岳之一的恒山、佛教圣地五台山以及天龙山、灵空山等众多国家级、省级风景名山,这些山不仅是华北地区的“屋脊”,也构成了山西的“里山”。

2.古建筑

山西古代建筑居全国之冠。现存元代以前的木结构建筑450多处,占全国现存同期建筑的70%以上。山西古建筑不仅数量大,而且种类繁多。古代寺观、宫殿、石窟、雕塑、壁画、古塔几乎遍布全省各地,素有“中国古代建筑博物馆”、“彩塑、壁画艺术的宝库”之美称。

山西境内有4座唐代木结构建筑;3座五代时期的建筑:即平遥县镇国寺万佛殿,平顺县大云院正殿和龙门寺西配殿;还有建于宋元时期的太原晋祠圣母殿、大同华严寺等。

山西共有古塔280余座,跨越了从北魏到清代1000多年的历史。五台县佛光寺六角形祖师塔,是北魏遗留下来的唯一古塔建筑。应县佛宫寺释逸塔,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木结构高层建筑。太原天龙山童子寺燃灯塔,洪洞县广胜寺飞虹琉璃塔,五台山塔院寺白塔,永济县普救寺莺莺塔等,在我国古建筑中都有独到之处。

在山西古建筑中,城池和民居占有重要地位。平遥城和城墙是全国保存最为完好的古城和城墙。为明代所建,城高10米,周长6.4公里之多。城内古寺庙、市楼、街道、店铺都保留了原来的格局和传统风貌。襄汾县丁村民居,是明清时期山西典型的民居,集中反映了山西古老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

3.古戏台

山西戏曲历史悠久,特别是晋南地区是我国戏曲的发祥地之一,所以人们把山西称做是“中国戏曲的摇篮”。

山西共有54种地方戏曲,种类居全国之首。因而,作为中国戏曲发展重要标志的戏台自然也就很多,据统计,至今山西保存的古戏台有2886座,其分布几乎遍布山西各个地区,其中最古老的元代戏台有6座。据戏曲史学家研究,元代是中国戏曲大发展的时期。当时的山西省南部,村村有庙,有庙就必有戏台。

位于临汾市魏村牛王庙的元代戏台更是全国驰名。它建于1293年,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戏台。元代的戏台大多采用乐楼形式,平面呈正方形,三面有墙,正面当台口,无前后场之分。戏台的建筑结构为“井”字形框架,顶部有单檐歇山顶或十字歇山顶两种形式。古戏台是研究中国戏剧发展史的宝贵的实物资料。

4.石窟艺术

山西是石窟艺术的宝库,石窟寺和摩崖石刻遍及全省达46处之多,其中著名的有云冈石窟、天龙山石窟、羊头山石窟和龙山石窟等。云冈石窟位于大同市西16公里武周山南麓,是我国著名三大石窟之一。它依山而建,东西绵延1公里,现存主要洞窟53个,佛像、菩萨、飞天等造像5.1万余尊。石窟凿于北魏,从开凿到完工历时近50年,参加开凿的工匠达4万多人。石窟中石雕众多,大的高达十几米,小的只有几厘米,形态神采都很动人,在我国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天龙山石窟位于太原市西南20公里天龙山腰东西两峰,共21窟。各窟开凿年代历经魏、齐、隋、唐四个朝代,以唐代为最多。石窟中雕像体态生动,姿式优美、刀法洗炼、衣纹流畅,是石刻艺术中的精品。

羊头山石窟位于高平县城东北18公里的羊头山。凿于北魏太和年间,共有石窟40余洞,充分体现了当时的艺术风格和雕刻水平。

龙山石窟位于太原市西南20公里的龙山山巅,是我国罕见的道教石窟。开凿于元朝初年,现存石窟8龛,分别刻有虚皇、三清、七真等道教诸神像40余尊。雕工朴实,衣着庄重,与佛教石窟艺术风格迥然不同,是道教石窟艺术中的珍品。

三.山西节日

1.龙抬头

传说中,农历二月初二是万物复苏的日子。二月二,龙抬头。是山西民间普遍流传的不成节日的节日。在山西,老百姓都习惯于在这一天理发,农村则是剃头,借以去掉昔日的秽气,迎接来年的兴旺。一般农村,在二月二时,总要改善一下伙食,吃饺子,吃麻花,吃煎饼。

2.添仓节

添仓节,这是山西特有的节日。添仓节的具体日期是在每年旧历正月的二十五日。添仓,是指农家往仓房囤子里增添粮食。是当年要在原有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增加收成,多多增产,这就寄托了人们对于来年粮食丰收的良好愿望。添仓节,在山西各地的过节方法也不尽相同。有的地方,添仓节这天,象征性地往粮仓里添加粮食,有的地方则在添仓节这一天吃春饼、煎饼,并把饼投入到粮仓,名曰填仓、添仓。有的地方在添仓节,做“雨灯灯”,灯灯用谷面捏成,共捏十二个,小碗大小,每个灯顶端捏一个灯盏,灯盏边缘捏一个小豁口,每个豁口各代表一年四季中的一个月。灯盏蒸熟后,揭开锅先看那些月的灯盏里积的汽水最多,则证明了那个月雨涝。再根据种庄稼在那个月需雨水最多,推断这一年收什么,作为本年安排种植的依据。

3.桃花节

三月一日为桃花节,这真是一个特殊的节日。这个节日是在桃花盛开的季节。桃花节时,未婚女子,青年媳妇,甚至小孩子们都在衣襟上系绣花“桃子”,里面装有大蒜香草等,用桃红色布料缝成,用各色丝线缀穗子,象征青春美好,而且隐喻避灾难,因为桃的谐音“逃”,起到护身符的作用。民间说法是,有了“桃符”,就可以安全渡过这一年了。

4.寒食节

每逢清明节的前一天,晋中一带的老百姓家家户户不生火,不做饭,这一天吃冷食,当地人把这一天称作“寒食节”。寒食节,已经延传了二千多年。春秋时期,晋献公的儿子重耳做了晋国的国君,成了晋文公。在他分封大臣时,竟把“割股奉君”的老臣介子推给遗忘了。当派人去请介子推时,介子推已经背着老母亲躲到当时的邬县绵山上隐居起来。重耳于是下令焚山,企图逼介子推母子出山,但事与愿违,介子推至死不出山,与其老母抱着一棵树死于林中。晋文公懊悔不已,即把绵山改为介山,邬县改为介休县,而且把放火烧死介子推的那一天,即清明节的前一天,定为“寒食节”。

5.走麦罢

走麦罢,是山西晋南特有的风俗习惯,走麦罢,是新女婿在当地麦收结束后,带着丰收后的喜悦心情,用新麦磨成的面蒸成一个大月形的角子馍去看丈母娘。包含有祝福岳父岳母家里幸福安康,丰收的寓意。

6.乞巧节

乞巧节,是农历七月初七,每逢农历七月初七的晚上,民间姑娘与少妇有乞巧的风俗。由于这个节日的主要活动者是女性,人也称之为“女儿节”、“少女节”。山西,作为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的地区,乞巧节的民间风俗也颇为盛行。在山西晋南一带,是中国历史上的古河东地区。往往在七夕这天,习惯用油面糖果蜜作成巧果和西瓜敬牛郎与织女,为之乞巧。现在民间,往往在七夕夜全家吃西瓜以示纪念。还有的,七夕夜,姑娘媳妇于自家庭院、村中祠堂、针线包随带、烧香摆供,向织女乞巧。

7.敲锣儿节

太原市娄烦县的天池川,有条小河名叫天池河,河两岸有大小几十个村庄,每逢农历七月有“过节”的风俗。初一至月底,天天都有过节的村子。遇到过节的日子,和每年过春节一样,家家户户门上贴着对联。白天,男女老少敲锣打鼓,穿着新潮的衣服扭秧歌,唱着预祝丰收的小调和祝贺天下太平的歌曲,载歌载舞,欢乐非常;晚间,如办喜事一般,家家点旺火,放鞭炮,门上挂灯笼,还有八音会挨门逐户吹奏,一直到深更半夜。因为“过节”,村村都敲锣打鼓,所以,当地人把这里的这一节日取名为“敲锣节”。

8.中元节

农历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这个农历时节,已是气候转冷时。民间老百姓迷信色彩严重,把这个中元节称为“鬼节”。这时候的农村,人们扎纸絷,相继给死去的亲人送夹衣。大部分家庭,在“中元节”来临之际,要蒸制各种造型的馒头、面塑,大部分农民要在这个时节上坟、扫墓、烧钱化纸,对故人示以祭奠,这种风俗,已经延续几千年。

9.过 唱

太原郊区,有一种乡俗,老百姓称之为“过唱”。过唱时,乡里人要请城里的戏班到乡间演出。过唱一般一年一次。多选在农历正月十五、四月初八、六月初六、七月十五、八月十五左右,其他时间也有,农忙农闲错开,形成一种比较固定的程式。过唱既是民间的传统风俗,也是乡间重要的文化生活方式,还是乡间串亲戚、走朋友的节日,至今仍然“红火”非凡。

更多山西传统文化知识,山西传统习俗文化知识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