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津有项与泥人张齐名的绝活儿,号称刻砖刘。不同的是泥人张说的是一个家族,而刻砖刘却指的是一个人(刘凤鸣)。由于道光年间天津的刻砖技艺达到了顶峰,回人马顺清发明的“贴砖法”,增加砖面的厚度、扩大画面的空间,从而使作品层次更加分明,增强了透视感。向马师傅求教的人很多,而最终成名成家的还是马顺清的外孙刘凤鸣,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刻砖刘。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详细的了解一下刻砖刘的作品有哪些特点吧!

刻砖刘现状介绍 刻砖刘的作品特点有哪些

在天津有项与泥人张齐名的绝活儿,号称刻砖刘。不同的是泥人张说的是一个家族,而刻砖刘却指的是一个人——刘凤鸣。 刻砖的手艺最初只是由瓦工兼做。后来经过百年的传承,到了道光年间天津的刻砖技艺达到了顶峰,回人马顺清发明的“贴砖法”,增加砖面的厚度、扩大画面的空间,从而使作品层次更加分明,增强了透视感。向马师傅求教的人很多,而最终成名成家的还是马顺清的外孙刘凤鸣,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刻砖刘。

一.作品特点

刘凤鸣的作品构图丰满,内容充实,结构严谨,既生动、含蓄,又富有装饰性,具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魅力。刘凤鸣还发展了“贴砖法”,从贴一块砖增加到贴数块,使砖面的起伏更加明显,即所谓的“堆贴”。如今刘先生的作品大都已经收入博物馆的库房中,如果想一睹刘先生的佳作全凭运气了。

二.面临消失

新中国成立后,天津工艺美术厂曾经为刘凤鸣父子安排了一间工作室。“我们的工作室与泥人张工作室是邻居,泥人张在楼上,刻砖刘在楼下。我17岁开始正式学习刻砖,当时父亲已经是65岁的老人了。新中国成立,匠人的地位提高了,父亲的创作热情高涨,尽管当时已经年过花甲,但却像个年轻人一样,勤于创作。1956年,红桥区西北角修建民族文化宫,父亲创作《鹤鹿同春》两块。1957年又陆续创作《九狮图》《红楼梦》等作品。文革期间,工作室停止创作,刻砖技术连同刻砖工具一起被锁在了工具箱里。”

2001年,退休在家的刘书儒在报纸上看到“刻砖刘”后继无人的消息,心中一震。“我一看这个消息,心里说不出的滋味。一方面,我就是刘凤鸣的后人,是唯一继承我父亲手艺的传人,从这个角度来说,不能讲‘后继无人’;另一方面,又说明刻砖这个手艺的确已经被现代人们逐渐淡忘了,很多年轻人莫说知道天津有个‘刻砖刘’,就是连我父亲的作品也很少见,‘后继无人’又似乎是迟早的事。”带着这样一种矛盾的心理,也为了让年青一代了解砖雕艺术,刘书儒一路寻访,找到了正在筹备的首届中华(天津)艺术博览会组委会。那一年,他的两件作品《四喜》和《风尘三侠》获得了不俗的成绩,也让年青一代的天津人了解到,“刻砖刘”的技艺仍然在传承着。

“但也就是那两三年的事儿吧,青砖没有了,我年纪也大了,蹲不下了,不刻了。”刘书儒已经有三年没刻砖了。听说记者来采访,他提前一天指挥儿子把藏在柜子里的几大块砖雕抱出来,整齐地摆放在桌上。刘书儒的儿子并没有继承这项手艺,还在淘气的小孙子更是连观赏砖雕的兴趣都还没有培养出来。

“我父亲年轻的时候收过一些徒弟,但这些徒弟过世得早,未必有传人。我虽然掌握刻砖的技术,但中间放下了几十年,直到退休以后才重新拾起来,所以也没有机会收徒弟。而更主要的是,时代在发展,高楼大厦越盖越多,刻砖这个东西失去了用武之地,不能换成钱的技术,谁又乐意学呢?”2001年,刘书儒去参加民间艺术博览会,作品获奖的喜悦却抵不过民间艺术濒临失传带给他的震撼。“我记得有个刻桃核的艺术家,技艺真是精湛,但作品销售并不十分火爆。后来,他的两个徒弟先后放弃了学艺,只剩下这个师傅自己雕刻。”看到其他艺术家的情况,刘书儒难免觉得同病相怜。既然收不到徒弟,那就多留些作品也好呀。

刘书儒开始到处寻找青砖。“现代工艺制作的青砖不能用于雕刻,只有古法烧制的青砖才好用。有一段时间,我就像个收破烂的,哪儿拆迁就往哪儿跑,希望从破砖烂瓦里面捡几块青砖。但通常古旧宅子拆迁,涉及很多文物保护问题,古砖古瓦也是文物,不能轻易丢掉。”刘书儒寻遍了天津市,一共没找到10块青砖。

三.创始人

刘凤鸣(1889-1978),天津人。天津早期砖雕艺人马顺清之外孙。天津的民间砖雕艺术自清代天津成为商埠以后就很发达,天津老城厢众多的宅第,其门楼、影壁、屋脊、山墙等都饰以砖雕。天津的艺人马顺清独创的“贴砖法”,即先雕好小型单个砖雕,再粘贴到砖面上。刘凤鸣作为马氏砖刻艺术的继承人,15岁跟外祖父学艺,继承和发扬了马顺清的“贴砖法”,创造了天津刻砖的独特风格,被人们誉为“刻砖刘”。他的刻砖作品气势雄浑,刀法细腻。他独创的“堆贴法”加大画面空间,远、中、近景层次分明,提高了刻砖的艺术魅力,确定了天津刻砖的独特风格。

刘凤鸣的砖刻艺术以立体或半立体透雕见长,在方砖上雕出怪兽、人物、山水、花卉,构思精巧,形象生动。刘凤鸣不识字,也不会绘画,透雕的造型构图,全凭自己的想象,随心应手,创作了很多精美的砖刻艺术品和建筑工艺品。如《九狮图》《龙凤图》《水浒》,以及表现现实生活的《渔家乐》《丰收》等。特别是《三国演义》,拼刻在七块砖上,幅长一丈左右,精刻的众多人物形象生动逼真,背景是茂密丛林、巍峨城堡、汹涌江河,烘托出战斗的气氛,令人惊叹。

新中国成立后,刘凤鸣被安排在工艺美术厂工作,并加入了美术家协会天津分会,被选为天津市人民代表。这时的刘凤鸣已65岁了,但他以极高的创作热情,先后创作了《九狮图》《龙凤》《三国演义》《游园》《水浒》《草原套马》等作品。以“刻砖刘”为代表的建筑装饰砖雕,使天津刻砖成为中国独一无二的民间建筑工艺。

四.代表作品

广东会馆和大悲院仍留有刘凤鸣的真迹。大悲院的天王殿还能看到《九狮图》的原貌。而广东会馆正厅山墙墙面上方有一组《菱形牡丹》砖雕。而更为惹眼的是《菱形牡丹》砖雕下方的《正龙戏火珠》。所谓正龙,是说龙头为正面雕刻,腾于空中,龙身在行云、云片、团云之中。整幅作品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更多天津相关文化:天津传统习俗文化知识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