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玉是古代美石之泛称,具有质地细腻、色泽湿润、莹和光洁、冬不冰手、夏无激感等优点,遂为世人所喜爱并逐步成为封建礼制的重要表征。一般汉代以前的玉器为"古玉"。那么,你知道古玉鉴定方法是什么吗?古玉鉴定有哪些常用术语?什么样的古玉值得收藏?从多年来市场走势看,只有精品才能有更大的升值空间、才好出手。从民间市场看,值得投资收藏的古玉应该玉好、工精、神足、沁特。
什么样的古玉值得收藏
玉质要好
目前看应以较好的新疆和田料为首选,其挑选可以用排除法:一是剔除透闪石玉质之外的料子。二是看结构,剔除韩料那种大米粥一样的结构,以及一些结构粗糙的料子。三是看油性,剔除油性差的料子。四是听声音。好料子雕的一些片状玉器、玉容器,指头弹一下或者指甲敲一下能发出金属质感的声音。两块片状玉器放在手里稍一晃动,很像两块银元放在一起擦碰。
雕工要精
一是不买模具批量生产的玉器,尤其是一些玉牌,市场上模具批量雕刻的比较多。这种玉器雕工的要害是见不到刀工,纹饰从里向外是圆的以便退模。二是区分新工与老工。真正的老砣工切割效率低,在切割的同时解玉砂也在为线槽抛光,所以在放大镜下观察线槽里面很亮。同时,要注意查找老砣工、拉丝工等工痕,虽然一些精品会对工痕进行修理,但肯定还是可以找到未修之处。还要注意工痕清理的合理性,不能显眼之处、好清之处的工痕不清理,而那些不显眼的地方反倒看不到工痕。三是查找解玉砂磨痕,凡是有人工的地方都应有解玉砂磨痕。四是看掏堂。看一看、摸一摸掏膛之处是否有弯砣磨制感觉,而不是那种用钻头向四周捅出来的感觉。五是雕工尽可能复杂,这样仿起来难度大、成本高。
神韵要足
各个时期玉器的神韵各有特点,神玉时期、王玉时期、民玉时期玉器的神韵是不同的,商代玉器、战汉玉器、唐宋玉器等区别也比较明显。高古玉中,不同地域的玉器神韵也不尽相同,如红山文化玉器与良渚文化玉器不同,秦国玉器与楚国玉器、吴越玉器、燕国玉器等也各有特点。要注意了解各种玉器的神韵特点。总的看,玉器神韵或狰狞、或慈祥、或雄浑、或精巧、或灵动,我们可以尽量挑选与自己有眼缘的。
沁色要特
沁色只能算是古玉鉴定的一个参考,真沁未必真古玉(沁料新仿、老玉新工),假沁未必假古玉(老仿)。如果没有沁色而其它的特征很开门,那是更好。如果有沁色,尽量要那些沁得巧、沁得美的,这样沁色可以作为玉器的一个独特之处。
古玉鉴定方法是什么
工艺痕迹鉴定
谈古玉工艺,主要是古玉加工工艺。其无外有两大方面,其一为清以前至新石器时代的古代手工及半自动化工艺;其二为近代电动工具工艺及砂袋、沙箱抛光工艺。新石器时代晚期,已发明手动砣具,抛光用解玉砂、兽皮轮砣、棉、麻布轮砣等,其特点为钻孔多为喇叭状,长孔多为对钻而成,孔为中细,两端大,孔壁可见粗细不等的螺旋纹,且表面光滑。机械孔壁则较规整,留有细密均等的螺旋纹,另外,孔口边缘也可发现硼碴。这是穿孔鉴定重要方法。战国铁器发明以后穿孔则较规整,但孔壁螺旋纹还不同机械孔壁螺旋纹细密均等。新石器时代与商周之时抛光多用解玉砂、兽皮等为之。10倍或20倍放大镜下可观察粗细不均,但较为顺畅的细凹线,间或也有杂乱无章细凹线,区别于机械抛光或仿照古法抛光的细密均等较为平行的细凹线。这种工艺是鉴定古玉真伪的重要方法之一。也是主要鉴定方法,望大家多观察实物,多比较,需强调一点:必须用放大镜才能观察鉴定。
氧化鉴定
氧化是指玉在各种自然环境下与空气、水及其他物质所产生的化学变化。
氧化有三种现象:
一是钙化程度轻重不一的鸡骨现象;二是蚀孔、蚀斑现象;三是氧化严重成粉状。
从矿物学角度上看玉器,它的质地致密程度是不同的,也夹杂含有一些其他物质,在长时间的化学作用下质地弱的部分,特别是玉器表面可出现不同程度的侵蚀形成的小孔洞,有的口小腹大,在放大镜下可观察到孔内的化学变化形成的闪亮结晶体,这一点是任何方法都不能伪造的。
再一种有氧化情况较重,通常在玉器表面钙化形成白斑,程度轻重不一,但自然地覆盖在玉器局部或全部,程度轻的,表面仍有光泽,严重的则侵蚀成粉末。重要一点是玉薄弱部位通常氧化较重,火烧假玉器就不这样。
用酸类物质侵蚀伪造的玉器,其表面通常呈大面积凸凹不平的侵蚀,蚀孔、蚀斑明显,这样处理的古玉其蚀孔常常是外大里小,无结晶体,呈斑驳状。此种方法需注意的是,有个别作伪者利用天然氧化成的玉料作成器,这需从加工痕迹上看氧化是否具有普遍性。
凝结物鉴定
包浆通常是指玉在各种环境中,由其他物质附在玉器表面形成的一种物质,主要有三种形式:
一是土壤中可溶性矿物凝结物;二是玉器表面有墓土或腐烂杂物;三是传世品上的污垢。
这几种物质都很微妙,颜色不一,通常是靠多年的对实物观察所得。出土品的包浆是凝结在玉器表面的物质,这种物质在放大镜下观察也呈斑驳状,有的是矿物质溶化后形成的;有一些是透明状;有的则是墓土。无论哪一种,都十分自然,凝结较实,并伴有墓葬气味,这种气味有的即使刷洗也仍然有,这也是气味辨伪的一个重要方法。
艺术水平鉴定
在中国玉器制作工艺史上,每个时期都有特点鲜明的艺术风格,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艺术风格,而且,每个时期既有成熟的艺术,又有不成熟或成长中的艺术。熟悉各个时代、各个地区的玉器工艺水平是鉴定古玉的先决条件,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看一些玉器理论书籍,而且还要多看玉器图录及博物馆、收藏家的实物资料。
沁色鉴定
沁色鉴定重在学习理解古玉长时间在各种存放环境下与所接触的器物之间的颜色变化,我们通常叫“沁色”,如古玉存放于红色漆器内,可能受红色沁,黑漆则可能产生黑色沁,黄土内埋藏,则可能产生黄褐色沁。重要一点是通常情况下,真品沁色比较单一;颜色较暗,较乱的沁色和鲜艳沁色就值得怀疑了。
气味鉴定
玉器埋藏环境的不同,气味也不同,大多有墓葬味、土腥味,还有传世味。一般玉器气味以新近出土最为浓烈,熟悉这种气味最好的办法是多嗅老窑陶瓷特别是新近出土的陶瓷气味,尤以战国、汉代陶器为重要,它们的气味与同墓出土的玉器相同。此种方法仅限于新近出土和刚出土的玉器,对于鉴别那些伪造出土古玉特别灵验,它们不仅没有墓葬气味,相反,有种刺鼻的化学气味或单纯的土气味。此种方法要求我们多实践、多对比,才有所收获。但有一点需注意的是带有泥土杂物的玉器,不论早晚出土,必须有墓葬味,用水一浸或呵气其味更大,反之,无味则必假。
古玉收藏鉴定必知的40句行话
1、开门:由成语开门见山演化而来,通常形容那些一看便知的真品。不开门指的是仿品。
2、捡漏:是指以较低的价格,慧眼识宝,买进了价值较高的收藏品。
3、包浆:器物表面长时间氧化形成的光泽。
4、吃药:形容上当受骗买到了假东西。
5、走眼:指把赝品看成了真品。
6、掌眼:请别人帮着看真假好坏。
7、有一眼:东西不能确定为仿品,有真的可能性。
8、国宝帮:是指家里收藏满眼望去尽是国宝重器,实际却全是赝品的独特人群。
9、交学费:指买入赝品所花费的冤枉钱。
10、沁色:是指玉器在特定的环境中长期与水、土壤以及其他物质相接触,这些物质侵蚀玉体,使玉器部分或整体的颜色发生变化的现象。
11、鸡骨白:一种沁色,因像鸡骨头的颜色而得名。鸡骨白的成因有三种,一种是天然的玉料就是这种颜色;一种是玉器入土后受沁造成的;还有一种是火烧形成的。
12、水银沁:黑色沁,古人称为水银沁。实际上没有充分的证据能证明水银能沁蚀玉体,但古玩圈把黑色沁称为水银沁已经是一种约定俗成的叫法。
13、朱砂红:玉器表面有朱砂附着物。
14、铁沁:铁氧化生锈后对玉器造成的沁色,多呈褐红色。
15、灰皮:玉器入土后受沁呈灰白色,有深有浅,浅的就像一层皮。
16、土咬:玉器表面遭到土壤中的酸性物质侵蚀形成的凹坑,又称土吃,土蚀。
17、生坑:指的是玉器出土以后基本保持出土的原始状态。
18、熟坑:指的是玉器出土后经过清洗盘玩后的状态。
19、提油:一种人工染色的方法。
20、绺裂:玉料里面的裂纹称绺,表面的裂痕称裂,合起来为绺裂,泛指玉料上的裂纹。
21、斜刀:又称坡刀,西周玉器中常见的一种雕刻工艺,磨去阴墙一面,成斜坡状。
22、玉山子:立体圆雕的人物,山林景观摆件。
23、汉八刀:汉代的一种玉雕技法,风格简练流畅,宛如八刀而就,多见于玉蝉,玉握猪。
24、圆雕:指三维立体的玉雕。
25、透雕:又称镂雕,是用拉丝的工艺表现出镂空状的玉器。
26、浮雕:是在平面上雕刻出立体的形象。
27、拉丝痕:在加工过程中留下的线锯拉丝痕迹。
28、片切割:用硬度较高的工具来切割玉料,其痕迹多为直线状。
29、线切割:用麻绳之类的工具蘸水加解玉砂来切割玉料,其痕迹为弧形。
30、老玉新工:用老的玉料或老的素器新添加纹饰工艺,此类仿品杀伤力较大。
31、老改老:在古代就因为器物破损而改制的玉器。
32、留皮:在器物上保留原石的表皮。
33、巧色:又称巧雕,俏色。是玉工依玉材之自然色泽纹理,巧妙地加以设计运用,做出纹饰来增加表现力的雕刻技法。
34、饭渗:肉眼观察玉石内部有如同稀饭里的饭粒状的白色斑块。
35、游丝毛雕:西汉玉器上出现的一种阴刻线,其线条形若游丝,细如毫发,后人称为游丝毛雕。
36、高古玉:一般指汉以上的古玉。
37、中古玉:指唐至元代的古玉。
38、粗大明:指明代玉器的粗犷风格。
39、羊脂玉:玉中极品,如同羊油般。每个人心目中评判羊脂玉的标准不一样,我认为至少要满足三个条件,一必须是和田籽料,二白度要好,三细腻度要好。
40、祭坑玉:专门为了陪葬而做的玉器,大多玉料一般,工艺粗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