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脑血管疾病是心脏血管和脑血管疾病的统称,泛指由于高脂血症、血液黏稠、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等所导致的心脏、大脑及全身组织发生的缺血性或出血性疾病。心脑血管疾病是50岁以上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具有高患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的特点。本文介绍了心脑血管疾病的种类、症状、治疗、护理、预防、饮食注意等知识。
心脑血管疾病简介
心脑血管疾病有哪些
(1)脑血栓
急骤起病是主要特点,是发病最急的疾病之一,大多数患者病前无任何前驱症状,活动中突然起病,绝大多数症状在数秒或数分钟内病情发展到最高峰,少数患者在数天内呈阶梯样或进行性恶化,约半数患者起病时有意识障碍,但持续时间短暂。
(2)脑动脉硬化
常出现头晕、头痛、烦躁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肢体麻木、出血等症状。
(3)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单眼突然出现一过性黑蒙,或视力丧失,或白色闪烁,或视野缺损,或复视,持续数分钟可恢复。对侧肢体轻度偏瘫或偏身感觉异常。优势半球受损出现一过性的失语或失用或失读或失写,或同时面肌、舌肌无力。一过性吞咽困难、饮水呛咳、语言不清或声音嘶哑。
(4)心脏病
常见症状有:心悸、呼吸困难、发绀、咳嗽、咯血、胸痛、水肿、少尿等。
心脑血管疾病原因
(1)机体因素
机体因素主要包括性别与年龄、超体重及遗传等几个方面。
性别与年龄
一般情况下,男性40岁以后冠心病的现患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每增加l0岁,发病率递增一倍;女性冠心病的平均发病年龄比男性晚10岁左右,到更年期后,逐渐接近男性。冠心病的死亡率也是男性高于女性。脑血管意外的发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提高,尤其是60岁以上,发病率较高,且男性高于女性,但75岁以后,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
超体重
许多资料证明:超体重(体重超过标准体重的10%)和超重是心脑血管疾病的易患因素。
遗传
在冠心病发病率高的国家和地区观察到:冠心病有较肯定的家族聚集性。有患冠心病家族史的人群,其冠心病死亡率为一般人群的2.4倍。有脑血管意外家族史的人群,其发病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2)疾病因素
疾病因素主要有高血压、高脂蛋白血症与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心脏病等。
高血压
高血压是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患高血压的年龄越早,得冠心病的危险性越大。据日本的一些研究结果表明,脑血管意外的发病危险性随血压的增高而提高。
高脂蛋白血症
高脂蛋白血症是指血清中某一种或几种脂蛋白的增多。低密度脂蛋白,能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形成。
糖尿病
糖尿病患者最常见和危险的并发症是冠心病。据回顾性调查显示,糖尿病患者发生冠心病的机率不仅较正常人高2倍,且发病早、病变范围广。糖尿病作为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女性较男性具有较强的发病危险性。
心脏病
不良的心功能可直接或间接地引起脑血管意外的发生,特别是冠心病患者,其发生率比无冠心病人群高5倍。
(3)生活因素
生活因素主要包括吸烟、饮酒、饮食及活动等几个方面。
吸烟
吸烟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存在剂量-反应关系。如某地区l8年随访资料表明:大量吸烟的男性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性是非吸烟人群的3倍。
饮酒
在大量饮酒的人群中冠心病的危险性增加。在动脉硬化的基础上,若大量饮酒伴情绪激动,可导致脑血管意外。
饮食
水与无机盐许多国家研究分析表明,冠心病的死亡率与饮用水的硬度呈负相关,并认为水质中无机盐种类及含量的不同对冠心病的影响有所不同。如镁、钙、硒、钼、钒等对冠心病有保护作用;钠、铅、砷等能促进动脉粥样硬化;膳食中钠盐负荷高、钙摄入不足等均是发生脑血管意外的危险因素。
脂质脂质中的胆固醇能引起动脉粥样硬化,以动物性食品为主的膳食,可摄入较多的胆固醇,致使冠心病的患病率增加。
维生素C流行病学调查提示:维生素C能降低血脂及防止动脉粥样硬化,因此维生素C摄入不足,可增加冠心病的发病率。
活动
冠心病的发病率一般是脑力劳动者高于体力劳动者。脑力劳动者平时活动量少,冠状动脉缺乏负荷锻炼,加之脂质沉着,易发生冠心病。
(4)社会心理因素
职业
工作中需用脑力和注意力高度集中的职业,对视觉、听觉形成慢性刺激的职业,均能使血压升高,从而导致冠心病和脑血管意外的发生率增高。
性格和神经类型
A型性格是冠心病的易患因素,A型性格的个性特征,影响了血液中甘油三酯的浓度,从而促进动脉粥样硬化而发生心脑血管疾病。
(5)气象因素
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与气象条件有一定关系。寒冷季节的发生率较其他季节明显增高。
(6)多因素的联合作用
心脑血管疾病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当多因素同时存在时,可产生联合作用,使致病作用增强,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率增加。
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原因很多,遗传因素占据的比例很小,很大一部分心脑血管疾病都是与人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息息相关,所以预防心脑血管疾病从自我做起,杜绝不健康生活习惯!
心脑血管疾病症状
(1)感觉头晕站不稳
绝大多数脑溢血患者在发病前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眩晕症状,就是感觉站不稳,或是觉得天旋地转,甚至想要摔倒。当然,还有一部分人的眩晕不明显,不过只要有眩晕的症状一定要注意,严重者则要去医院。
(2)莫名的头部疼痛
这种头疼往往是剧烈的,当然因每个人的体质不同,表现的痛感也是深浅不一,有一部分人会持续头疼,而有一部分人的头疼是断断续续的,同时还会有部分患者伴随着恶心呕吐。
(3)四肢常有麻木感
麻木感是心脑血管疾病典型的表现症状,这就是说如果一个长期感觉四肢,或者身体局部有明显的麻木感,这个时候就要考虑是否是脑血管出了问题!
(4)经常头部眩晕
时常感觉眩晕,这种情况多见于低血压、低血糖、脑供血不足等心脑血管疾病导致、长期出现这种情况定要到医院做一下相关检查、明确病因对症治疗。
(5)到哪都能睡着
明明晚上的睡眠时间已经足够,但白天还是昏昏沉沉,总是感觉想睡不够,眼睛累,这种情况要重视,这也是脑血管病发病前的嗜睡症状。
(6)喝水容易咳呛
总感觉在喝水和进食的过程中不顺畅,多半是脑溢血的先兆。当然偶尔一次不作数,适当观察这种情况是否经常出现。
(7)身体疲乏无力
疲乏无力也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征兆之一,夜里还会伴随着严重的失眠、心悸等,甚至严重到脑缺氧,出现呼吸困难,眩晕,意识丧失,抽搐等。
如果出现以上症状,并且本身就伴有高血压、高血脂等情况的患者要注意,如若上述的某一个或某几个症状经常出现,一定要去做相关的系统检查,关乎健康的事真的大意不得!
心脑血管疾病的危害
(1)高血压的危害
高血压不仅会导致头晕、心悸、眼花等不适,还会损害心、脑、肾等重要器官,可出现心肌大面积梗死、心脏功能衰竭、中风偏瘫、肾功能衰竭等并发症。
(2)冠心病的危害
冠心病一旦急性发作,可致猝死:心律不齐,心率过快或过慢、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心脏功能不全、突发心脏骤停而死。心血管疾病如果发生在心脏中,便是大家熟悉的冠心病、心绞痛。随着动脉硬化的加深,血管壁会进一步硬化,血管壁上的垃圾也会逐渐增加,加上此时体内的血液比较粘稠,这样,在一定条件下,就有可能会造成血管里的一段被堵死,血液不能正常通过,成为血栓。发生在脑血管里,叫脑血栓;发生在心脏里,叫心肌梗塞。心肌梗塞会造成心肌坏死,坏死的心肌将永久丧失其功能,无法再生。
(3)中风的危害
中风危害更严重,可造成以下不良后果:口眼歪斜、说话不畅;身体活动受限、走路不稳;瘫痪在床、大小便失控;严重时导致死亡。
心脑血管疾病检查
(1)问诊
问诊是一般检查的第一步,这样可以为进一步检查提供必要的参考资料,以便于医生更加快速正确的作出诊断。比如向医生描述自身的详细症状、病史、用药史及用药后效果等,这些都有助于医生作出正确诊断。
(2)量血压
高血压多数情况下会使心脏病恶化,所以量血压也很重要。不过,有部分人可能在医院量血压时会由于过于紧张而引起血压升高。对此,家中备有电子血压计的患者,也可以在家测量,记录下来以后给医生看。
(3)血液检查
通过血液检查,可以掌握全身的健康状态,获取与心脏病有关的隐性信息。比如测量血脂和血糖,如果发现存在这些心脏病的危害因素,就需要积极控制血脂、血糖等,以避免心脏病的发展;还比如白细胞和血清C反应蛋白(CRP)的数目增加,可能使心内膜炎。
(4)心电图检查
心电图检查可以记录心脏的电位变化,是心脏病患者必不可少的检查,常见的心电图有以下3种:
常规心电图,通过波形能很快诊断出是否有心率失常、心脏肥大、心肌梗死等疾病。
当怀疑患者有劳力型心绞痛时,运动负荷心电图检查必不可少,可以通过在移动的平板上行走或跑步、骑专门的自行车等方法来检查检查心电图。
通过佩戴携带式心电图记录仪连续记录24小时的动脉心电图,可以检查出短暂性心律失常、心绞痛以及夜间或黎明时发作的非典型心绞痛等。
(5)胸部X射线检查
当心脏由于高血压或心脏瓣膜病而肥大或扩张时,或由于心力衰竭肺部产生淤血时,胸部X射线可以检查出这些症状。此外,通过X射线检查还可以获得关于主动脉是否扩张、胸部是否有主动脉瘤、室壁瘤等各种信息。
(6)超声心动图检查
超声心动图检查可以检测心脏的大小、心脏肥大的部位和心肌厚度、心肌的收缩状态、心室内壁和瓣膜的情况等。在诊断心脏负荷程度或心力衰竭、心肌梗死或缺血部位、心脏瓣膜病、先天性心脏病等疾病时也常用到该项检查。该项检查时一种利用超声波来显示心脏图像的检查,在心脏病诊断中不可获取,而且对人体不会产生痛苦,不会给患者增加身体负担。
(7)心脏造影
我们常听说的冠状动脉造影就是心脏造影的一种,是在大腿的根部或腕部的血管插入一根导管,然后在导管前面的小口注入造影剂,通过连续拍摄大血管及心脏内部的状态(心血管造影)或检查管状动脉是否有狭窄及其狭窄程度(冠状动脉造影)。
由于该项检查方法可以确定血管狭窄的部位以及狭窄程度,所以在诊断冠心病等发面非常重要,不过这个检查会给血管带来伤害,患者应综合衡量其中的利与弊,再下决定是否要选择该项检查。
除了以上基本检查项目以外,还有MRI检查(磁共振成像)、CT检查等检查项目,患者可根据疾病情况在医生的指导和建议下有针对性的选择。
心脑血管疾病治疗
心脑血管疾病分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类,具体情况如下:
保守治疗
包括药物治疗、针灸治疗等,如轻度脑出血,一般采取保守治疗,急性期通过改善脑代谢、清除氧自由基等药物进行治疗;恢复期以改善肢体功能为主,采取针刺、康复等治疗手段;后遗症期通过针灸改善肢体痉挛、瘫痪等症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恢复生活自理能力;
手术治疗
如心脏疾病,可采取冠脉搭桥手术等;脑血管疾病,如脑出血急性期出血量较大时,建议进行血肿引流手术等。
心脑血管疾病护理
(1)饮食护理
饮食治疗指导病人在去除病因,药物治疗的同时,改善饮食习惯。胆固醇控制在5.2mmol/L范围内,主要以饮食来调节。饮食以清淡为主,多吃新鲜蔬菜、瓜类和粗粮,少吃油腻及含脂高的食物,如动物油脂、内脏、肥肉、鱼子、蛋黄及高脂奶粉等,多吃有降血脂作用的洋葱、大豆、绿豆、花生、生姜、玉米、芹菜、海带、菠菜、枣等。
每日胆固醇摄入量应控制在300mg以内,脂肪酸的摄入量不超过总热量30%。因饱和脂肪酸(S)能升高血浆胆固醇,故应控制在总热量的10%以内,而多不饱和脂肪酸(P)可降低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所以提倡进食P/S比值高而胆固醇含量少的食物。饮食勿过饱、过咸,甜食也应少吃。饮食治疗效果不理想的,多数仍须药物干预。
(2)合理使用免疫抑制剂
合理应用免疫抑制剂由于免疫抑制剂是引起高脂血症的重要原因之一,合理使用免疫抑制剂是防治高脂血症的重要措施。肾移植受者撤除肾上腺皮质激素,继续应用CsA、硫唑嘌呤,可使血浆总胆固醇、LDL-C分别下降17%、16%,而HDL-C也下降18%。
(3)合理利用降脂药物
降脂药物根据美国NCEP建议,作为首选的降胆固醇药物有三类:HMG-CoA还原酶抑制剂、纤维酸衍生物、尼克酸。纤维酸衍生物主要应用于血浆甘油三酯特别高的患者,抗氧化剂只用于不能耐受其它降胆固醇药物者。应用上述药物时应考虑到与免疫抑制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4)健康教育锻炼
健康教育锻炼对循环系统功能和调节血脂有着重要作用。对于血脂不太高的人,各种活动可以不受限制,但对于有器官受累者,特别是心脏供血不足而症状明显者应控制活动,经药物治疗,病情好转后再逐渐增加活动量,以防不测。
(5)其它护理
还应对病人宣教注意药物、饮食、锻炼三结合的方针。特别是长期脑力劳动、工作压力大者,其他还有急躁、超重、或摄入高血脂诱发元素(铅、钴、镉)者等,所以治疗高脂血症的同时,应减少高血脂的诱因。
心脑血管疾病预防
合理膳食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不断改善。但是有许多人的饮食并不科学,以为大鱼大肉就是生活质量的提高,其实不然。人的健康状况不同,饮食也应当有所不同。建议心脑血管病人养成以下饮食习惯。
增加纤维膳食
膳食中纤维有降低血清胆固醇浓度的作用。膳食纤维含量丰富的食物主要是粗杂粮、米糠、麦麸、干豆类、海带、蔬菜、水果等,每日摄入纤维量35克—45克为宜。具有降脂功能的常见食品还有洋葱、大蒜、香菇、木耳、芹菜等。
多吃鱼和鱼油
鱼油具有明显的调节血脂功能,能够预防动脉硬化。大量摄取富含ω-3的鱼油可对心血管疾病有积极的预防作用。国际营养组织建议:人们每天摄取2500千卡的能量,相应的应该摄取0.6至1克以EPA和DHA形式存在的-3脂肪酸。拿国货精品鸿洋神中老年型鱼油为例,每天必须至少服用3&至5粒700mg含量为30%的鱼油胶丸,才能保证人体的基本需要。
多吃豆制品
大豆里面富含多种人体所必须的磷脂。常吃豆腐、豆芽、豆腐干、豆油等豆制品有益于人体健康,能够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⑷此外应该适当减少脂肪和胆固醇的摄取量
脂肪摄入应严格限制在每日不超过30克或占总热量的15%以下。胆固醇摄入量每日应该控制在200毫克至300毫克以下为宜。尽量避免食用高胆固醇食品,如动物的脑子、脊髓、内脏、蛋黄、贝壳类(如:蚌)、软体类(如鱿鱼、墨鱼、鱼子)。
科学生活
戒烟限酒:长期吸烟酗酒可干扰血脂代谢,使血脂升高。
加强体育运动:每天坚持运动1小时,活动时心率以不超过170与年龄之差,或以身体微汗,不感到疲劳,运动后自感身体轻松为准,每周坚持活动不少于5天,持之以恒。
避免精神紧张:情绪激动、失眠、过度劳累、生活无规律、焦虑、抑郁,这些因素可使脂代谢紊乱。中老年人不要长期打麻将、下棋,保持心平气和,尽量少生气。
药物注意
尽量少服用干扰脂代谢的药物,如受体阻滞剂、心得安、利尿剂、双氢克尿塞、速尿、类固醇激素等,均可使血脂升高。
疾病防治
积极治疗影响血脂代谢的有关疾病,如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减退、肾病综合征、酒精中毒、胰腺炎、红斑狼疮等,均可干扰脂代谢。
定期体检
45岁以上中年人、肥胖者、有高脂血症家族史者、经常参加吃喝应酬者、高度精神紧张工作者,都属高危对象,应定期(至少每年一次)检查血脂、血压等指标。
心脑血管疾病饮食
饮食宜忌
(1)要控制食物胆固醇的摄入量
长期过量食用胆固醇含量过高的食物,可破坏体内胆固醇的平衡状态含胆固醇较高的食物是肥肉、动物脑及内脏、鱼子、蛋黄、奶油和某些甲壳类动物如蚌、螺、蟹黄等。而黄豆卵磷脂能降低血胆固醉,防止动脉粥样硬化。
(2)要控制脂肪的进食量
长期过多摄入脂肪,由于热量过剩便会造成肥胖。肥胖不仅会加重心脏负担,而且容易并发或加剧高血压、冠心病和糖尿病等。
(3)补充充足的优质蛋白
蛋白质的充足供给、氨基酸的种类齐全而又配比适当,是增强机体抵抗力、防治动脉硬化的物质基础。豆类蛋白质对动脉硬化更有明显的庇护作用。有人用大豆蛋白代替动物蛋白,每日供给高血脂患者,使胆固醇明显降低,据认为这与其中的氨基酸组成有关。
(4)多食富含维生素的食物
专家研究认为,增加维生素C、维生素E和胡萝卜素的摄入量可以有效预防动脉硬化。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应注意多吃柑橘、枣、花椰菜、红辣椒等富含维生素的水果蔬菜。
(5)多吃富含叶酸的食物
如果膳食中缺乏叶酸及维生素B6、B12,会使血中半胱氨酸水平升高,易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促进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补充叶酸对降低冠心病和中风发病率有重要作用。专家建议中老年人尤其是心血管病人,应多摄食富含叶酸的食物,如红苋菜、菠菜、龙须菜、芦笋、豆类、酵母及苹果、柑橘等。
(6)多摄入天然抗凝与降脂食物
摄食此类食物有助减少心肌梗死与缺血性中风。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形成的黑木耳及含吡嗪类物质如大蒜、洋葱、青葱、茼蒿、香菇、龙须菜及草莓、菠萝也有一定的抗凝作用。番茄、葡萄、橘子中含少量的水杨酸抗凝物质。降脂食物有螺旋藻、香芹、胡萝卜、山楂、紫菜、海带、核桃及橄榄油、芝麻油等。
食疗方
(1)葛粉250克,荆芥穗50克,淡豆豉150克。将葛粉捣碎成细粉末,荆芥穗和淡豆豉用水煮6~7沸,去渣取汁,再将葛粉作面条放入汁中煮熟。每日空腹食1次。有解热生津、祛风开窍功效,适用于中风所致言语謇涩、神志昏愦、手足不遂,或预防中风以及中老年人脑血管硬化。
(2)乌龟3只(拳头大小),冰糖适量。每次用3只乌龟取血,加清水及冰糖适量,碗装,放锅中隔水蒸熟食。每日1次,7次为一疗程,有滋阴养血、通脉作用,适用于中风后遗症之半身不遂、肢体麻痹等。
(3)荆芥穗、薄荷叶各50克,豆豉、白粟米各150克。先煮荆芥穗、薄荷叶、豆豉,去渣取汁,入粟米煮成粥。每日空腹食1次。
心脑血管疾病的饮食
(4)小米150克,冬麻子、薄荷叶、荆芥穗各50克。将冬麻子炒熟去皮研碎。砂锅内放水先煮薄荷叶、荆芥穗,去渣取汁,入麻子仁、小米同煮粥。每日空腹食1次,适用于中风以及大肠涩滞。
心脑血管疾病注意事项
(1)防止栓塞
血管尤其是冠状动脉冬季寒冷时容易收缩、痉挛,发生供血不足,并可能导致栓塞,要十分注意保暖。
(2)管好血压
损害大脑会导致脑卒中;损害心脏会导致冠心病;损害肾脏可导致肾功能衰竭。高血压患者应该严格按照医嘱服降压药,每天监测血压;饮食应该清淡,每天吃盐量控制在6克以下,少吃加工食物;多吃水果和蔬菜,比如洋葱、海带、紫菜、木耳等可帮助降低血脂、控制血压。
(3)进补要适度
我国民间素有冬季进补的习惯,冬季人们运动本来就少,加之大量进补热性食物和滋补药酒,很容易造成血脂增高,诱发心脑血管疾病,因此冬季进补一定要根据个人的体质进行。
(4)赶快戒烟、适量饮酒
吸烟是冠心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有研究发现,吸烟者与不吸烟者相比,冠心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增高2~6倍,且与每日吸烟的支数成正比。
(5)心态平衡
情绪激动是心脑血管病的大忌,冠心病、高血脂患者尤其要放宽胸怀,不要让情绪起伏太大。
(6)适当运动
中老年心脑血管患者不是不能运动,而是要适当运动,运动量减少也会造成血流缓慢,血脂升高。要合理安排运动时间和控制好运动量。冬季要等太阳升起来之后再去锻炼,此时,温度回升,可避免机体突然受到寒冷刺激而发病。
申明:以上方法源于程序系统索引或网民分享提供,仅供您参考使用,不代表本网站的研究观点,证明有效,请注意甄别内容来源的真实性和权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