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养老”作为整体模式的变革,带来的不仅是技术创新、理念创新,也是政府管理和公共服务方式的创新。“互联网+养老”秉承互联网开放、便捷、分享的理念,将信息技术、人工智能、互联网思维与居家养老服务机制建设相融合。通过建设养老服务平台,整合线上、线下资源,实现了养老服务供给资源的集约化管理和供需有序衔接。那么,现存的互联网养老模式有哪些呢?

互联网养老现存模式及特点 什么是互联网养老

【互联网养老】什么是互联网养老?互联网养老现存模式及特点

什么是互联网养老

我国目前已进入人口老龄化阶段,养老服务问题显然已成为我国政府和全社会亟待解决的热点问题。我国现有的养老服务模式中,居家养老服务由于比较符合我国国情,已成为我国居民养老的主要方式。但是由于老人人口基数大、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等问题,居家养老模式在实际实施过程中仍存在着许多问题,比如服务人员数量不足、服务水平、服务模式单一以及居家养老健康管理和信息化问题等。近些年来,“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从技术层面为养老服务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便利。

“互联网+居家养老”实际上就是互联网与传统居家养老服务的融合,但不是简单的相加。二者的融合是指运用互联网信息技术为居家老人提供全面的、快捷的、灵活的、低成本的多种多样的居家养老服务。“互联网+居家”养老是真正以老人为中心,通过运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发掘出更多具有实际意义的养老服务方式,最大限度的满足老年人的各种养老需求,以促进居家养老服务持续健康发展。因此"互联网+居家养老”服务二者的融合是非常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的,很明显已成为当今社会的大势所趋。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与养老服务结合,能使养老服务更加便捷化、个性化及人性化。利用大数据,采集老人的各项基本信息,并通过互联网的线上线下互动,为老年人提供多样化的全面的养老服务。

互联网养老特点

1、方便老年人得到便捷服务

通过建设养老服务平台,整合线上、线下资源,实现了养老服务供给资源的集约化管理和供需有序衔接,实践中优势持续显现。互联网不仅成为线下“交易”的前台,增加了供给、对接了需求、平衡了供需,而且充分拉近了供需双方距离。老年人可通过平台直接预约,足不出户享受便捷服务,有力解决了养老服务“一些地方还将养老服务信息集成到手机端,一键集成多种服务,老年人可方便享受到子女亲情呼叫、120急救呼叫、社区医生医疗咨询、健康管家、医院预约挂号、家政等服务。

2、扩大了养老服务产品有效供给

当前养老服务产品总量不足、质量不高、个性化产品短缺,普遍存在“社区能提供什么,老人就享受什么”的问题。对此,部分养老服务平台借鉴电商模式,补贴服务提供商,将一些高消费、边缘性老年服务产品以较低价格引入养老服务平台,增加了服务供给,提高了服务质量。同时,随着平台应用增多,老年服务生产商基于大数据开发出了更加多元、精准的养老服务,发展出了养老服务的“私人订制”,扩大了养老服务产品供给。

3、提升了老年人安全保障能力

老年人口的疾病预防对控制和延缓老人进入失能、半失能状态至关重要。随着可穿戴设备、物联网、移动互联、无线传感等技术的成熟,一些老年服务终端平台已经可以实现对老人地理位置、生理指标、活动能力等数据的实时采集和监控,自动提供相应的安全看护、健康监测、精神关爱和生活服务等。这不仅降低了监护成本,更重要的是,将老年人安全管控服务前置,变疾病治疗为疾病预防,最大程度防范了老年人疾病突发性和治疗滞后性的问题。

4、是推动实现医养结合目标

实现医养结合的一个关键点是整合老年人信息资源和医疗资源。在一些地方实践中,依托老年服务平台,以社区为单位建设老年人基本信息、养老服务信息、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等数据库,为开展医养结合服务提供了重要的信息和技术支撑。

5、提升社会资本进入养老行业的积极性

养老产业一直被认为是未来产业发展的新蓝海,但由于投资大、见效慢,社会资本进入步伐始终“雷声大、雨点小”。在“互联网+”的推动下,养老产业发展路径愈发明晰,目前已经形成了以养老服务电商平台、终端设备集群和线下服务集群等为主要板块的产业体系,产业链条逐步形成,利润空间慢慢清晰。这直接提升了社会资本进入养老产业的积极性。在一些地方,企业主动投资养老服务平台,并提供免费服务,看重的正是“互联网+养老”产业的市场前景和增值空间。

互联网养老现存模式

1、智慧养老社区模式

这个模式最早源于国外,是西方发达国家近年来兴起的一种养老方式,即通过打造一个现代化、智能化的居民社区,囊括人们养老所需的各种服务,让老人居住其中,享受无微不至的健康养老生活。社区内设有专供的超市、医院、家政服务中心、老人休闲馆、健康运动场馆等诸多设施,通过监控设备24小时监控老人的身体健康情况与衣食住行,将数据发送到智能分析中心,由人工智能进行大数据分析,确保老人方方面面的健康生活。

2、物联网+云数据+养老模式

鉴于智慧养老社区所需投入巨大,因成本问题短时期内无法普及,所以为了解决国内绝大多数普通老年人养老的需求,人们探索出一条普及率更大的“互联网+养老”模式,那就是将目前兴起的云数据和日益发达的物联网同养老结合起来形成一种新的模式。其原理是这样的:让老人时刻佩戴便携式健康监测装置,比如健康手表、手环之类,将采集到的健康数据及地理位置等信息实时上传云端,与政府、医院及其他社会养老机构的数据库相连,实现24小时远程监控,保障老人的安全;老人也可以通过专门为老人建立的的网络平台进行日常购物、预约看病、家政上门等服务,届时,只要是有网络覆盖的地方,老人就能享受到健康、安全的养老服务。

互联网养老存在的问题

1、互联网养老企业主要依靠政府输血,自身造血能力不足。互联网养老企业主营业务单一,增长潜力有限;对政府购买社会服务依赖较多,部分企业的主要营收来源为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缺少多元化发展的思路和产品设计。

2、智能养老不智能,企业统筹运营比较差。多数养老机构中,智能养老设备的使用存在“一高三低”的现状:设备安装、普及成本较高;设备普及率较低、利用率较低、政府和公众对智能化认识较低,且智能化程度较浅。

3、传统养老机构对于智能养老的认识程度相对落后。他们普遍认为,智能养老无非就是购买一些智能设备,并把这些智能设备应用到养老服务中。但应明确,智能养老的本质应该在服务而不是产品,传统智能产品的设计仅仅实现了功能,未能结合专业服务,停留在“伪”智能的阶段。

4、市场发展失序,政策制定滞后。采用互联网思维的智能养老企业通过提供信息共享的平台,将提供垂直服务的养老机构和需要养老服务的老年人个体紧密结合起来。但发展智能养老产业相关政策规范和标准的缺乏和滞后,导致市场缺乏规范,产品参差不齐,企业发展无序。

5、部门协调存在阻力。智能养老产业涉及多部门参与,不同服务项目归口管理,服务门槛的界定不同。第六,专业队伍严重缺乏。国家缺乏养老陪护的专业标准;类似医疗护理等专业服务的提供仍然需要职业资格的专业医师进行,特定的心理辅导和陪护也需要有特定资质的心理咨询师、社工师等,现有的服务队伍专业性明显欠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