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教育分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是否成功前提在于家庭教育是否正确。而大家往往只重视孩子的应试教育,却忽视了家庭教育。那么,家庭教育应该怎么做?跟着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家庭教育内容
1、文明礼貌教育
即教育孩子言语、行为讲究谦虚恭敬。文明礼貌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交往中,所形成的道德行为规范的要求,它在社会生活中具有调节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作用。对孩子的礼貌教育不仅是孩子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保证家庭幸福的需要,更是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家庭礼貌教育的内容包括:
教育孩子尊重别人、关心别人,待人要诚恳、谦虚,树立助人为乐的思想。
教孩子学会文明语言。
培养孩子具有磊落大方的行为举止。培养孩子讲文明、懂礼貌,要从小抓起,从小事抓起,从现在抓起。家长应从思想、道德、情操、气质上都能成为讲文明、懂礼貌的好榜样。
2、公共道德教育
简称“公德”或称“社会道德”。指社会全体公民公认和应遵守的行为准则,它是人们公共生活的道德规范,对社会风气有广泛、持久、深刻的影响。其内容包括:遵守公共秩序、诚实守信、文明礼貌、团结友爱、相互尊重、讲究卫生、保护文物、爱护公共设施、救死扶伤、反对环境污染等。我国宪法规定:遵守社会公德是每个公民的共同义务。对孩子的公德教育要从小抓起,逐渐养成他们讲究公共道德的习惯。家长对子女进行公德教育应以身作则,起榜样作用:要防微杜渐,从小事入手。
3、品德教育
广义的品德教育是指思想品德教育,即道德教育。包括政治品质、法制品质、思想品质和道德品质的教育。狭义的品德教育是指道德品质的教育,即把符合社会道德要求的观念和行为规范转化为孩子思想意识、态度和行为的教育。家庭品德教育偏重于后者,一般是指在处理日常生活中所碰到的人与人、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时所应遵循的准则教育。其主要内容有团结友爱、诚实、勇敢、遵守纪律、文明礼貌、勤劳节俭等优良品德。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可以通过榜样的作用,提高孩子的道德认识,丰富他们的道德情感,训练他们的道德行为。
4、诚实教育
教育儿童老老实实,不弄虚作假。它对孩子一生的健康成长,对树立良好的人际交往观念,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都有重大意义。其内容包括:
对祖国、对人民忠心耿耿。
对待师长、同学和朋友赤诚相见,表里如一,言而有信。
对学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图虚名。
作风上,言行一致,讲真话,不弄虚作假,不欺骗说谎,有了错误,大胆承认,不文过饰非。
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
5、友爱教育
指家长教育孩子对家庭成员和同辈伙伴要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它有助于儿童保持人际间的良好关系,正确处理相互间的矛盾和冲突。其主要内容有:
启发同情心,树立助人为乐的思想。
培养尊老爱幼的思想和行为。
培养互相谦让、尊重他人的思想和行为。
养成礼貌待人,友好相处的习惯。
6、同情心
指对他人的需要、欲求和愿望的理解,对他人的困难或不幸的同情和怜悯。它是人道主义的一种表现,也是一种高尚的道德情感。它可限制利己动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家长要通过具体事例来培养孩子的同情心:
反对那种对人无情、以至残忍的态度。要培养孩子救死扶伤、救人危难、见义勇为、助人为乐的人道主义精神。
要孩子做到对有生理缺陷和呆傻的人不讥笑、不捉弄、不欺侮。
教育孩子爱护小动物,帮助有困难的人,对自己的同学和同胞应该关心爱护、宽厚相待,即使对犯了错误的人,也要从团结的愿望出发,帮助他们重新进取。
7、纪律教育
指遵守集体规则的教育。遵守纪律是现代社会对每个人的要求,也是任何活动取得成效的保证。纪律教育对孩子的社会化、人格的成熟以及道德品质的培养都有促进作用。其基本方法有:
讲清各项规则、制度、秩序的要求及遵守纪律、完成任务的意义,提高孩子的认识,养成遵守纪律的习惯。
培养孩子的自制力,锻炼其意志品质。
为孩子作出榜样。
配合学校教育,要求孩子遵守学校各种纪律。
家庭教育原则
1、平等原则
心理学研究证明:孩子与父母平等的争辩,不仅是互爱的一促体现,而且能够帮助孩子树立信心,明辨是非,丰富想象力和创造力。要把孩子放在与自己平等角度上看待。
2、尊重原则
尊重是相互的;家长尊重孩子,孩子才会尊重家长。
3、交流原则
孩子的成长不仅仅是物质,也有精神、情感的需要。家长忽略孩子的精神、情感需求,孩子和家长就没话说。长期下去,儿女和家长相处会变得越来越尴尬。
4、自由原则
很多家长把孩子管得很严,却往往吃力不讨好,甚至引起悲剧。应相信孩子的能力,给孩子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
5、统一原则
家庭教育要和学校统一,否则孩子无所适从。
6、榜样原则
家长是孩子第一个模仿的对象,家长一定要做好榜样,做好表率。
7、信任原则
谎言是从不信任中来的。如果你从孩子小时就很信任他(她),孩子就没有说谎的必要。
8、宽容原则
人非圣人,孰能无过?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犯错误是正常的。家长应该宽容地对待,做好引导工作
9、鼓励原则
许多家长有个坏习惯,不懂得鼓励,在孩子取得成绩的时候,可能是随意的一两句话带过了。在家庭生活中,应该多鼓励孩子。
家庭教育现存问题
1、过度保护
有时候,由于父母太注重孩子表面的需求,忽略了孩子看不见的心理需求,纵使孩子具有优秀的先天条件,却得不到应有的发展。当孩子想跑、想玩时,有的父母会害怕孩子受伤而禁止他;如此的话,孩子便会养成不好动的习惯,身体变得迟熟、孱弱多病,心智的发展也必然受到阻碍,性格也会变得退缩胆小、缺乏自信、无法面对困难。父母必须明白,关怀是心灵上的沟通,并不是行为上的干预。过分的干预会妨碍孩子潜能的发展。
2、过分宠爱
过分宠爱是很多家庭的通病,孩子有任何要求,无论精神上的还是物质上的,都无条件满足。孩子总能得到满足,他的抗挫折能力就无法得到锻炼,就容易形成孤僻、自傲、任性、自私等性格缺点。著名心理专家郝滨老师分析认为家长要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多关心,要依据孩子的性格特征寻求恰当的教育方式既要防止“简单粗暴”又要防止“过度溺爱”。应及早发现问题并寻求专业帮助,及时解决,不要让心理问题严重影响孩子的生活和学习而最终影响子女的终生幸福。父母事事顺从孩子的要求,替他完成所有事情,孩子什么事情都不必动手,于是容易变得以自我为中心、任性、依赖、迟熟、不能忍让、也不懂自己照顾自己;即使表面看来柔顺温和,但当孩子长大,需要面对难题时,就可能出现性格突变。父母的包办代替是孩子形成性格软弱无能的重要原因之一。一些父母对孩子百依百顺,不让孩子做任何事情。这等于剥夺了孩子自我表现的机会,扼杀了孩子的能力发展。
3、揠苗助长
有的父母不顾孩子的发育情况,强迫他提早学站、学走路、学写字……造成孩子身心严重失衡,导致孩子出现脾气暴躁、焦虑、冷淡、退缩等问题,还可能会出现拒绝学习的问题,也不懂与人和谐相处。
4、过分专制
经常以高声规范孩子的举动、限制他的自由、否定他的想法,会使孩子长期处于恐慌之中,无法表达自己,只懂唯唯诺诺,并使孩子失去自信,失去尝试新事物的勇气。另外,为了发泄不满,孩子会欺负比自己小的孩子。当孩子长大,他更可能会对父母存有怀恨的心理,把以往积压的不满,发泄回父母身上。
5、脸孔严厉
孩子无法在严肃当中感受到父母的爱,摆出严厉的脸孔,只会令孩子对父母却步。父母应避免用苛刻字眼责备孩子,即使孩子做得不够好,也应温和地给他意见,使他容易接受。许多父母对孩子期望很高,却又很吝啬赞美自己的孩子。他们常常摆出一副长者的面孔责备孩子,以为这样才是教育,其实却忽视了赞美所带来的奇妙的教育效果。
6、忽略优点
觉得孩子没什么长处,就算有,父母也视之为理所当然。中国人比较谦逊,所以有些父母不习惯在人前称赞孩子,有时还会不经意地批评孩子。其实,父母对孩子的评价是孩子建立自我形象的依据,如果经常提及他的缺点,孩子会怀疑自己的能力,不仅影响其自信心,甚至会认为自己一无是处,则会不思进取。父母要及时、对应表扬孩子的良好行为。否则,孩子会弄不清楚为什么受到了表扬,因而对这个表扬不会有什么印象,更起不到强化好的行为了的目的。表扬要具体,表扬得越具体,孩子越容易明白哪些是好的行为,越容易找准努力的方向。
7、限制说话
孩子喜欢问问题,有的父母会觉得很烦,而打断孩子的话,或要孩子安静。当别人问孩子问题时,有的父母却经常替孩子说话。这样做,会剥夺孩子练习说话的机会,导致孩子自我表达能力差,并会渐渐不再跟父母说话,严重影响孩子的表达能力,不利于日后的社会交际。
有的父母误以为多对孩子说几次,孩子就应该懂得如何做,即使在安慰孩子时,也是喋喋不休地指出孩子的过失,叮咛告诫他应该如何做,而忽略孩子的难处。父母这一做法会让孩子感到麻木,变得了无生气,没有自信。另外,唠叨还会使父母自己的脾气变得暴躁,情绪变得无法控制。假如你一定要重复地说,那么就改变一下说话的方式和语气,将唠叨的语气改为提醒。唠叨让人厌烦,易招致怒气,提醒的语气听起来则有帮助的意味,孩子会感到父母和自己是在一起的。
8、嘲笑挑剔
父母挑剔孩子的过失,经常把孩子的缺点挂在嘴边,说话刻薄,用骂人的字眼嘲笑孩子“笨手笨脚”“没用”等,甚至在别人面前斥责数落孩子,均会使孩子感到丢脸,严重损害其自尊,变得退缩、胆小、缺乏自信。须知道,孩子的自尊心一旦受到伤害,是需要一段长时间来恢复,甚至永远无法重新建立起来的。另一种可能是,孩子会对父母产生怨恨,不但不会尊重父母,长大后还会找机会报复。
9、乱发脾气
父母情绪不稳定、乱发脾气,会令孩子的性格变得扭曲、行为变得极端。孩子有可能变得反叛、是非不分、缺乏责任感;或是变得自闭、缺乏安全感;也可能同样爱乱发脾气。
10、低估孩子
父母质疑孩子潜能,处处要求孩子跟随自己意愿行事。使得孩子不能从失败中学习,变得习惯于依赖、习惯于被命令,变得缺乏思考力。有的人智力过人,但意志薄弱、志趣低下;有的人是智力平平,但意志顽强、目标远大、百折不挠。任何一个正常的孩子,总有这样那样的优势或潜在的优势。因此,作为父母,应客观而清醒地分析自己孩子的特点,善于发现自己孩子的优点,让自己的孩子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11、以偏赅全
父母用主观的情绪和期待去看待孩子,自以为是地认定孩子的发展,并以孩子的一个特点概括其全部性格,限制了孩子的发展方向。例如,有的父母经常指责孩子“你又给我惹麻烦”、“总是这样”、“没出息”等,暗示了不能改变,会让孩子也认定自己比别人差,因而放弃改正。慢慢地,孩子便会向被认定的方向发展,做个没出息的人。认定,也容易变成偏见,导致父母经常错怪孩子,使亲子关系变得疏离,甚至使孩子变得反叛。
12、漠不关心
对孩子表现出漠不关心,孩子为了引起父母注意,会做出种种叛逆的行为,这些行为有可能让孩子不幸误入歧途。另一可能是,孩子觉得父母不关心他,对生命感到失望,因而走上绝路。
家庭教育教育禁区
1、居高临下
"你这么做就得挨揍"、"我在你这个年龄时早就……"、"你不听也得听"等等。
2、冷嘲热讽
你以为自己很能干吗?"、"你可是我家的天才"等。
3、绝对否定
"你从来没有好好吃过一顿饭"、"你总是撒谎"等等。
4、言过其实
"这是我见过的最好玩的玩具"、"你是全世界最美的女孩"等等。
5、威胁恐吓
"若不好好做作业我就关你禁闭"、"你不乖就让你去喂狼"等。
家庭教育教育误区
1、家长重视孩子的智力因素提高,轻视了孩子的非智力因素培养
家长为了能让孩子将来考上大学,从小就通过各种手段对孩子进行智力开发,促进孩子学习成绩的提高。这种心情完全可以理解,但一些家长却不顾孩子的学习基础、性格特点,硬性灌输各种知识,把自己一相情愿的期望建立在对孩子欢乐童年的扼杀和自由的剥夺上。
孩子入学的关键在于孩子考的分数,孩子的分数高低直接影响着家长的情绪变化。有些家长只好让孩子“自加压力”,让孩子在节假日再去各种补习班;有些家长只要一看到有新的复习资料,就全部买下,回家后要求孩子“淹没在题海”中。家长所做的这些,都是以牺牲孩子快乐为代价的。同时也造成许多孩子因难以承受繁重的学习压力而厌学,甚至导致了孩子屡屡出走。
在孩子学习成绩提高的背后,家长却没有看到其中隐藏着的种种人格塑造的危机,如情感淡漠、意志薄弱、行为不端、性格孤僻等。
人要想获得成功不仅要依靠智商,更要依赖于人的情商。智商只是更多地反映一个人掌握知识的程度,而情商则被认为是用于预测一个人能否取得事业成功或生活成功的更有效的因素。
凡是取得成功的人,都离不开他们自身的勤奋精神、坚强毅力、良好的适应性。所以,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在重视孩子学习成绩提高的同时,还要关注孩子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关注孩子包括人格在内的各种心理因素的全面发展。
2、家长只注重孩子的身体健康,忽视了对孩子的心理关爱
由于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的缘故,家长更加重视孩子的身体健康。生活水平的提高,为家长改善孩子的生活条件提供了物质基础。许多家长给孩子盲目地吃各种补品,结果使孩子生理早熟。与此同时,孩子的心理问题却越来越严重。许多孩子的学业成绩下降,行为和心理产生问题,有的甚至走上犯罪道路,这些都与孩子的心理问题有密切关系。孩子的心理是否健康直接影响着孩子品德的形成,影响着孩子人格的发展,也直接制约着孩子潜能的开发和挖掘,从某种意义上说,健全的心理比健康的生理更重要。所以,家庭教育要注意孩子身心的和谐发展,特别要注重孩子的情感、意志和心理素质的养成。
3、家长只重视对孩子的物质满足,轻视孩子精神的充实
许多家长对孩子的物质需求是有求必应,只要孩子提出,家长也不考虑孩子是否需要,是否合理,都会最大程度地满足,但对孩子的精神世界却很少去了解和关注。
孩子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在最需要得到父母的理解与支持时,许多家长或是没有反应,或是无能为力,不能够及时与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长此以往,很多孩子认为家长不理解自己,在精神层面是苍白缺乏的,待在家里,面对家长时,孩子经常会显得手足无措。
在现代社会里,孩子们身上真正缺少的是怎么来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在孩子的日常行为里出现上网成瘾、早熟早恋等现象,都与孩子的精神贫乏有密切关联。所以,家长应该更多地了解孩子的精神世界,帮助其理解人生的意义、生命的价值,树立人生的奋斗目标,如此,孩子定会感到充实,有动力,也会更加珍爱生命。
4、家长偏重孩子的学校教育,轻视了自身的教育职责
作为家长应正确认识到家庭教育所具有的特殊的不可替代的教育功能。在教育孩子的同时,家长要努力提升自己的素质,以身作则,在习惯、语言、技能、思想、态度、情感和情绪等方面都要给孩子优良的教育和影响;家长有必要掌握一定的教育心理科学知识,熟悉孩子的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
5、家长对孩子期望重,却轻视了孩子的实际能力
家长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驱使下,对孩子抱有很高的期望,甚至把自己未能实现的宿愿也寄托在孩子身上。可是许多家长却忽视自己孩子的个性特点、志趣、爱好,根本不考虑孩子发展的适宜性以及发展潜力,致使家长的期望值严重偏离孩子能力所及的范围。家长不切合实际的期望会在孩子的心里形成高压,在自我保护的意识下,孩子会产生心理抵触。家长的这种愚蠢做法的结果常常是“事倍功半”、“欲速则不达”,甚至是“悔不当初”。
有些孩子虽十分明白父母的心情,努力地做到了“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可依然难以达到家长为其确定的目标。为此,孩子们有的更加努力拼搏;有的忍受不住压力只好出走逃避;有的为解除父母的痛苦而傻到去一死了之。因此,家长对孩子的期望一方面必须实事求是,符合孩子的发展方向,并尊重子女的合理选择,符合其实际发展力,所提的要求是让孩子经过努力能够达到的;另一方面期望面要宽,不要仅局限于孩子智力的发展,或学习成绩的提高,更应该期望孩子学会做人,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