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社就是以报纸为传播媒介向一定区域的受众提供新闻信息服务的大众传播机构,主要工作室采集、编辑和出版报纸。下面,主要讲下如何向报社投稿呢?向报社投稿要避免哪些误区呢?

怎样向报社投稿 报社投稿怎么投 如何向报社投稿

【报社投稿】如何向报社投稿 怎样向报社投稿 报社投稿怎么投

如何向报社投稿

1、关键是你所写稿子是哪个方面的,也就是哪种类型的。比如说,是文学作品啊,还是学生作文啊,是生活常识啊,还是专业论文啊,等等。  

2、弄清报社的邮政地址和电子邮箱这两种投递的方式,将你的作品用其中的一种方式投递过去就可以了。不过,现在通常都用网上投稿这一方便快捷的方式,效率是很高的。  

3、要想投递的稿子能被报社录用,你一定要把握好稿子的质量,这样成功率会比较高。

1、选看报社的风格,如果以评论为主,就写论文。以叙述类为主就要写记述文……

2、写稿→(用电子邮箱)投到报社某个栏目的信箱→OK(现在以书信形式的投稿方式已经很少了,现在几乎所有报刊杂志都设有电子邮箱供作者投稿。因为这样自己能及时得到回复——信件方式的投稿,一般都得不到回复的,就算你夹有邮资也不可能得到回复)

怎样向报社投稿

1、是弱化标题的误区。

在日常编辑工作中,每次选稿我都是先把标题好的稿件选出来修改备用,基本会在第一时间内刊发,而那些内容好标题却不起眼的稿件自然就压在了下面,如果时间允许,我会为这些压在下面的稿件拟定适合的标题,但若遇到时间紧或稿源多的情况,这些稿要见诸报端就会比较晚或有些难了。据我所知,这种择稿方式,也是我身边大多数编辑的选择。

这不禁让我想起自己在做基层通讯员时,撰稿过程中总爱把大部分心思用在稿件的内容上,常常是写完稿后再起标题,想不出好的就随意编个了事,总认为会有编辑为自己把关。在作为编辑和基层通讯员交流时,我发现很多通讯员也和曾经的我一样,其实,这是陷入了弱化标题拟定环节的误区。对此,我想告诉大家:标题绝对是一篇稿件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新闻学上有这样的定位:标题是新闻的眼睛。如果眼睛不明亮,那新闻是很难吸引人的。我们在读报时,最先看到的常是新闻的标题,一个好的标题会抓住你的眼球让你不由自主被吸引着看下去;而一个索然无味的标题只能让你一扫而过不想再探究下面的新闻。因此,作为通讯员,在撰写稿件时,一定要从读者的眼光和编辑的角度出发,多在标题拟定上下功夫,要按照创新、贴切、准确、精炼等原则做好每一个标题,建议最好是先确定思路和角度,然后拟定标题,最后再开始写作主体,因为这样的顺序有利于我们围绕主题突出重点,避免后期制作标题时难以找到入口的弊端。

2、是角度错位的误区。

基层通讯员负有及时宣传报道本单位大事要闻的职责,为此,各位通讯员都付诸了极大努力,但结果却各不相同,其中,稿件投出后如泥牛入海者不在少数。这里也包括曾经的我。记得我在做通讯员时也曾有个这样的焦急迷惑,常常会问自己:我的稿件为什么没被刊发?而在成为编辑后,我自己找到了答案:问题就出在稿件采写的角度上。 在编辑工作中,我经常会收到这样的一些来稿:XX大队召开XX会议,XX领导讲话要求。对此,我大半会为这些稿件标注上“作废”字样,原因就是这些报道的角度不对。在这里,我要告诉大家的是,几年来,为不断提高版面质量,我们编采人员致力于精益求精,努力增强报道的新闻性、亲民性、创新性,尤其在调整报道方向、改进会议报道、拓展大众视角上下了很大功夫,目前,除市委重大会议外,一般会议我们都不按会议报道处理,而是从中提取最有价值的新闻点展现出来,对市委领导的活动也多是从更贴近基层实际的角度出发进行报道。所以,站在全市的高度看,基层会议和基层领导的活动不是新闻,而会议里出台的重要举措和领导强调的工作导向才是重点,通讯员在写作时只有避开会议角度将这些新闻要点“拎”出来,稿件才容易见报。此外,那些易遭淘汰的时效过期稿、写法老套稿等等,问题也大都出在报道角度上。要知道,如果说真实是新闻的生命,那角度就是新闻的灵魂,找准了新闻的角度,也就找到了报道成功之源。

3、是贪大求全的误区。

在修改一些消息稿件时我会有这种感觉:就象是走进了一个长满了白菜、萝卜、土豆、青椒等各色品种的菜园子,看似内容很多,却杂乱无章,找不到一样值得拿出来的东西,回想起来,这样的稿件我也写过:在基层工作时,总想把单位的各项工作全面地反映出来,写消息时就不得要领地——“一、二、三、四”地、方方面面都想带上一笔,殊不知,这就是陷入了另一个消息写作的误区:贪大求全。

在编辑工作中我发现一个现象:很多基层通讯员都从事过机关应用文的写作,在新闻写作时常会不自觉地带有机关应用文写作的痕迹,把稿件写成了总结报告式,总想面面俱到,却面面不到。其实,在新闻写作尤其消息写作中是要求一事一题的,一篇稿件只需说清一件新闻事实就可以了,如果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主题,那这篇消息就是失败的。曾有新闻学者提出过写消息“不做灌木丛”的观点,说的也是这个涵义,灌木再多,看上去也是不起眼的一片,只有象一棵挺拔的白杨般砍去多余的枝节,突出报道的主干,才会让人一眼望去就醒目地明了,留下深刻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