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简称津,意为天子渡过的地方,别名津沽、津门等。天津始于隋朝大运河的开通。在南运河和北运河的交会处、现在的金钢桥三岔河口地方,史称“三会海口”,是天津最早的发祥地。唐中叶以后,天津成为南方粮、绸北运的水陆码头。金代在直沽设“直沽寨”,元朝设“海津镇”,是军事重镇和漕粮转运中心。那么天津当地有什么特色文化?天津民俗节日活动有哪些?

天津民俗文化 天津节日活动 天津文化特色

一.天津历史文化

天津简称津,意为天子渡过的地方,别名津沽、津门等。天津始于隋朝大运河的开通。在南运河和北运河的交会处、现在的金钢桥三岔河口地方,史称“三会海口”,是天津最早的发祥地。唐中叶以后,天津成为南方粮、绸北运的水陆码头。金代在直沽设“直沽寨”,元朝设“海津镇”,是军事重镇和漕粮转运中心。

从明朝永乐二年,作为军事要地,天津开始筑城设卫,称天津卫。公元1404年到2004年,天津建城已有600周年。

明建文二年(1400年),朱棣率兵经直沽渡河南下夺取政权,1403年改元永乐,天津这个名称出现于永乐初年。天津作为军事重地,于永乐二年(1404年)正式设卫,翌年设天津左卫,转年又增设天津右卫。清顺治九年(1652年),三卫合一,归并于天津卫。

1860年天津被辟为通商口岸后,西方列强纷纷在天津设立租界,天津成为中国北方开放的前沿和近代中国“洋务”运动的基地。由天津开始的军事近代化,以及铁路、电报、电话、邮政、采矿、近代教育、司法等方面建设,均开全国之先河,天津成为当时中国第二大工商业城市和北方最大的金融商贸中心。

解放战争中,三大战役有平津战役。就在天津附近。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天津作为直辖市,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全面发展,进一步巩固了中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和商贸中心的地位。改革开放以来,天津的港口优势不断增强,对外交往进一步扩大。进入新世纪,天津人民正以饱满的热情、昂扬的斗志,勇于开拓、奋发图强,努力把天津建设成为国际港口城市、北方经济中心和生态城市。

二.天津当地特色

1.海上门户

天津是北方重要的国际贸易港口和海上门户,也是迄今中国最大的人工港。 天津港区水陆域面积达200平方公里。港口由南、北防波堤环抱而成,航道长28公里,主航道底宽210米,水深15米,10万吨级船舶可全天候进出港,15万吨级船舶可乘潮进出港。

天津港历史悠久,经过130多年的国际贸易往来,目前已同世界上的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个港口建立了业务关系,是中国对外航线频繁的港口之一。其次,它也是亚欧大陆桥的理想起点港之一。

如今天津也利用这种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开发出了不少旅游观光的景观。像海河外滩公园、耳闸公园等,都是市民和游客休闲的好去处。

2.名人故居

天津是我国著名历史文化名城,其地理位置得天独厚,依河而带海,为京畿门户,会南北舟车,因此集八方商贾,得风气之先,逐渐从一个小小的军事据点逐渐演变成一个有千万人口的大城市。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天津被辟为通商口岸。在以后的40多年的时间里,先后设置了英、法、美、德、日、俄、意、奥、比九国租界,租界的面积是天津老城的八倍,这在全国十几个设有租界的城市里,甚至在世界上也是独一无二的。

更多关于天津名人故居内容>>>

在近代这百年苍桑中,天津饱经了风霜雨雪。许多历史上的著名人物,都在海河之滨留下了他们的足迹。这其中有革命烈士、有救国英雄、有抗日将领、有各界名流,因此天津的名人故居数量众多,是一笔内涵丰富的文化遗产。这些故居分布在天津的各个角落,其中五大道区域集中了不少。

天津的名人故居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种建筑风格: 中式建筑 天津中式传统建筑具有人地关系统一的思想,深受北方风水学说的影响;中轴纵贯南北,东西两侧对称;组群结构,主次分明;等级森严,体现封建伦理观念,充分反映了封建社会的传统文化和社会道德规范。例如位于天津市西青区杨柳青镇的石家大院。其建筑结构独特,砖木石雕精美,堪称现存天津名人故居中式建筑的典范。

3.西式建筑

天津拥有大量的西方近代建筑,这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一种建筑文化现象。其中以居住为功能的建筑多集中在五大道区域,大部分是庭院式独居住宅,建筑外形具有各国民俗特点。其中的代表有:静园、庆王府、张学良故居。

4.中西合璧式建筑

天津租界地建筑是西方国家建筑和中国古建筑折忠主义建筑思潮的大荟萃。西方建筑进入天津后吸收了中国的砖雕艺术;与此同时,天津古建筑亦受到西方建筑的影响,如柱式结构及塔楼、角楼、围墙及花饰的采用。是天津城建历史上第一次中西文化大融合。其中的代表有:王仲山故居。

三.天津节日

1.元宵节

时间:农历正月十五

这一天亦称作“灯节”。早晨要将前一天蒸出的“刺猬老鼠”供于神像前、窗台、门墩上,上午头向外,下午转向里,意为驮宝还家。晚饭时即食汤元,并把汤元供奉在神佛祖先的像前。大街上则处处张灯结彩,燃放烟火,热闹非凡。

2.龙抬头

时间:农历二月初二

民间称此日为龙抬头,意为这一天龙要出来活动了。家家户户均食烙饼、煎焖子、炒鸡蛋、炒绿豆菜(又称“龙须菜”)。这一天还忌做针线,恐伤龙目。 这一天,人们都会包饺子(龙耳朵)、煮元宵(龙眼)、吃面条(龙须)。大多数人在这一天剪头发,据说是会有福(有点迷信)。

3.腊八节

时间:农历十二月初八

这天有吃腊八粥的习俗。腊八粥是用各种米豆、小料煮成的粥,在自己食用之外还要供奉于佛像前。有的人家还在这天把大蒜浸入醋里,称为“腊八醋”,春节吃饺子时食用。

4.天后宫皇会

时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

为纪念天后娘娘诞辰而举行的活动,由来以久,后因清康熙帝亲临天津欣赏天后宫花会,并钦赐了会旗,此后遂改名为“皇会”。 由于天津地处海边,世代多有靠海吃饭的人家,而航海又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所以在命运叵测的海上,人们只得祈求神灵的保佑。天后娘娘即南方所称的“妈祖”,是海神,在天津香火很盛,并多有祭祀的花会活动。每到传说中的天后娘娘诞辰日,在以天后宫为中心的这些地方到处都有法鼓、狮子、中幡、花鼓等各种表演,有时会通宵达旦。

5.太平花鼓会

相传最早出现于清咸丰年间,由凤阳人传到西沽,所以沾了“凤阳花鼓”的名儿。

行会时由8名十三四岁的少年依据水浒故事表演,台上4人为一班,轮流托唱,调子以凤阳花鼓调或昆曲为主,有时也唱新编的曲词,词意新奇有趣。台后是伴奏的二锣、三锣、笛师和保护少年会众的武会众。行会时的四对乐器分别为霸王鞭、小太平鼓、小锣和花鼓。

6.法鼓会

原为佛教音乐,乐器由鼓、钹、铙、铬子、铛子组成。演奏时,鼓在中央,两旁是钹和铙,铬子、铛子都在鼓后,开始时,先击鼓数声,继之头钹连敲四声,之后各乐器按谱齐奏。法鼓曲牌大约有十几套,常用的有《老西河》、《摇通鼓》等。

天津市较著名的法鼓会还有龙亭的井音法鼓、芥园的花音法鼓、侯家的永音法鼓等。

7.五虎杠箱会

剧情、人物装扮都以京剧“巴家五虎”为样本,五虎为护杠箱,与前来劫杠箱者捉对厮杀。行会时表现最精彩的是前头的抬箱者,在艰难的行进过程中,他既要作出翻滚跳跃等高难度动作,又要顾及到肩头的杠箱竹竿,在每一次落地时,竹竿都必须落在肩头,而且须保证箱上的灯、旗原封不动,难度之高,不啻为一场武技表演。

8.重阁老会

相传创于清道光年间,又名“节节高”。形式类似于叠罗汉,只不过没有叠得那么高,只有两层而已。表演时,一个成年男性角色站在下面,上而立着一个男童扮成的旦角,如此二人一组,共有八组,共同表演一出戏曲内容。难得的是,在表演中,上下二人须边走边舞,配合一致,不能稍有差池,所以表演者不仅要能舞会唱,还得掌握一定的杂技技能。

更多天津相关文化:天津传统习俗文化知识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