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现已成为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痛风是一种因嘌呤代谢紊乱或尿酸排泄障碍导致血尿酸增高的疾病,主要引起关节炎症,反复发作可引起肾脏损害,长期可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那么,老人痛风不能吃什么?老人痛风的治疗方法有哪些呢?

老人痛风不能吃什么 老人痛风的治疗方法 老人痛风症状

病因

原发性

(1)原因未明的分子缺陷(特发性):尿酸排泄减少(肾清除率降低),占原发性80%~90%。尿酸生成过多,占原发性10%~20%。以上二者均为多基因遗传疾病。

(2)酶及代谢缺陷,占原发性1%。磷酸核糖焦磷酸(PRPP)合成酶亢进症。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HGPRT)部分缺乏症。腺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APRT)缺乏症。以上三者均为X伴性染色体遗传性疾病。

继发性

(1)尿酸生成过多:酶及代谢缺陷:肌源性高尿酸血症;糖原累积病Ⅰ型/vonGierke病;HGPRT完全缺乏症/Lesch-Nyhan综合征。细胞过量破坏:溶血、烧伤、外伤、化疗、放疗、过量运动。细胞增殖:白血病、淋巴病、骨髓瘤、红细胞增多症。外因性:高嘌呤饮食,过量饮酒。

(2)尿酸排泄减少:肾清除减少:肾衰竭,药物、酮症酸中毒,乳酸中毒、毒素。细胞外液量减少:脱水,尿崩症。值得提出的是,HGPRT部分缺乏症,临床上只表现为痛风,称之原发性痛风,而HGPRT完全缺乏症,除痛风外,还有神经系统损害等表现,而归属到继发性痛风。实质二者都是X伴性染色体遗传疾病。

症状

急性痛风关节炎

急性痛风关节炎是痛风的首发症状,几乎见于所有患者。这是由尿酸盐结晶沉积于关节引起的炎症反应。结晶的来源有二:

(1)过饱和的尿酸释放到关节液中,正常情况下pH>7.4,温度37℃时尿酸钠的溶解度为380μmol/L(6.4mg/dl)。在血尿酸过高的情况下,尿酸盐不能完全与血浆白蛋白α1、α2球蛋白结合成可溶性复合物,加之关节局部pH值下降,温度降低等致尿酸盐结晶析出。

(2)关节滑膜上的痛风微小结节崩落(结晶脱落)。析出的结晶激活了HAGEMAN因子,5-羟色胺,血管紧张素,缓激肽,花生四烯酸及补体系统;又可趋化白细胞,使之释放白细胞三烯B4(LTB4)和糖蛋白化学趋化因子;单核细胞也可在刺激后释放白细胞介素-1(IL-1)等引发了关节炎发作。

典型发作起病急骤,多于午夜因剧痛而惊醒,最易受累部位是拇跖关节,其他依次是踝、跟、腕、指、肘等关节,极少发生于躯干的关节如髋、骨盆、肩、脊柱等。国内392例原发性痛风中拇趾跖关节处首先受累者平均为63.7%,最高达93.2%。初次发作,以单关节受累为多见,占90%左右。但随着复发次数增加,可有2或3个关节同时或先后受累。发作数小时内关节即可出现红肿热痛和活动受限。疼痛剧烈者可似刀割,无法忍受,也有疼痛较轻,关节微红而能照常活动者。

较大关节受侵犯时,可出现关节腔积液。发作常呈现自限性,数小时、数天、数周自然缓解,关节红肿热痛完全消退后,局部可出现本病特有的脱屑和瘙痒,关节活动恢复正常。缓解期长短不定,数月、数年乃至终生。国内392例原发性痛风中缓解期最短者几天,最长者16年,才出现第2次关节炎发作。多数反复发作,少数者无缓解期直接迁延成慢性关节炎。大约20%的患者可伴有全身症状,包括畏寒、发热、乏力、头痛、恶心、全身酸痛、白细胞增多等全身症状。

少数病人体温可高达39℃以上。全身症状的轻重与关节病变的严重程度成正比。本病春秋季发作者较多,饮酒、高嘌呤饮食,脚扭伤是重要诱因;穿紧鞋,多走路、受寒、劳累、感染、手术,以及利尿药等。

慢性痛风性关节炎

慢性痛风性关节炎多由急性关节炎反复发作发展而来,每见于未经治疗或治疗而未达到治疗目的的患者。表现为多关节受累,发作较频,间歇期缩短,疼痛日见加剧,甚至发作后疼痛亦不完全缓解。严重者,亦可累及肩、髋、脊柱、骶髂、胸锁、下颌等关节和肋软骨,表现肩背痛、胸痛、肋间神经痛及坐骨神经痛。胸部的疼痛有时酷似心绞痛,尿酸盐在软骨、滑膜、肌腱和软组织等处沉积,造成组织断裂和纤维变性和软骨、骨破坏。软骨呈退行性变,有滑膜增厚,血管翳形成,骨质侵蚀缺损乃至骨折,加之痛风石增大,招致关节僵硬、破溃、畸形,严重的影响关节的活动,甚至生活无法自理。慢性关节炎期若不积极治疗,仍可反复出现急性发作,使关节损害进一步加重。

痛风石

痛风石是痛风特征性损害,是由于尿酸单钠细针状结晶沉积所引起的一种慢性异物样反应,周围被单核细胞、上皮细胞、巨细胞所围绕,形成异物结节,引起轻度慢性炎症反应。痛风石除中枢神经系统外,可累及任何部位,最常见于关节内及附近与耳郭。呈黄白色大小不一的隆起,小如芝麻,大如鸡蛋,初起质软,随着纤维增生渐硬如石。数目及大小与病情有关,如病情不断发展,痛风石数目可逐渐增多、增大。国内1例痛风石数目多达500个,最大者17cm×12cm×6cm,实属罕见。关节附近因易磨损,加之结节隆起外表皮菲薄,易破溃成瘘管,有白色糊状物排出,瘘管周围组织呈慢性肉芽肿改变,不易愈合。

痛风石的发生率平均为37%,与血尿酸浓度及病程有一定的关系。血尿酸低于480μmol/L(8mg/dl)时很少发生。病史超过5年者,大约30%可发生痛风石;10年以上者,发生率可达50%。大多数痛风石在关节炎之后出现,少数可作为痛风的首发症状,而无关节炎发作史,Wemiek曾报道过32例,其特点为:女性多见,好发于手指关节;肾功能受损发生率高。

痛风肾病

尸检证实,90%~100%痛风患者有肾损害,临床统计约1/3的痛风患者有肾损害,其特征性病理变化是肾髓质或乳头处有尿酸盐结晶,其周围有圆形细胞和巨细胞反应呈慢性间质性炎症,导致肾小管变形,上皮细胞坏死,萎缩,纤维化,硬化,管腔闭塞,进而累及肾小球血管床。呈慢性经过。临床可有蛋白尿,血尿,等渗尿,进而发生高血压,氮质血质等肾功能不全表现。尽管痛风患者有17%~25%死于尿毒症,但很少是痛风单独引起,常与高血压、动脉硬化、肾结石或感染等综合因素有关。

急性梗阻性肾病也称为高尿酸血症肾病,主要见于放疗、化疗等引起的急剧的血尿酸增高,以致肾小管被大量、广泛的尿酸结晶急性梗死,出现急性肾衰竭。

尿酸性尿路结石

平均发生率约为20%~25%,占全部泌尿系结石5%~10%。与血尿酸浓度,尿中尿酸排泄量,尿pH值有关。血尿酸浓度大于780μmol/L(13mg/dl)或24h尿酸排泄量大于6000μmol/L(100mg/dl)时,结石发生率可高达50%。尿酸在酸性溶液内很难溶解,试验表明,在pH6.0的溶液内尿酸溶解度比在pH5.0时增加3.66倍,故尿液pH较低,尿酸就容易在肾内沉淀。当尿液pH为5.75时,仅50%的尿酸处于溶解状态;尿液pH为6.6时,几乎全部尿酸均处于溶解状态。痛风病人尿液pH大多在6以下,故发生肾结石的机会较多。

大约80%的病例为单纯尿酸结石,特点是X线不显影,其余为混有含钙盐或草酸盐的混合结石,X线可显影。结石可为单发或多发,累及双侧肾脏并不少见。结石主要发生在肾盏、肾乳头及肾盂,肾皮质内极少。输尿管及膀胱也可发生结石,但较肾结石少见。肾结石的主要临床表现为肾绞痛与血尿。肾盂及输尿管结石可因阻塞而发生肾盂积水及梗阻性肾病,尚易发生泌尿系感染,严重时可损害肾功能。痛风病人以肾结石为首发临床表现者十分少见,国内392例中仅有7例,占0.07%。

其他临床表现

其他临床表现以肥胖,原发性高血压,高脂血症,2型糖尿病,高血凝症,高胰岛素血症为特征的胰岛素抵抗综合征(代谢综合征),其发生率愈来愈高,在中老年人中占重要地位,因常与痛风伴发,目前已把高尿酸血症及痛风列入代谢综合征中的一个表现。据国内资料统计,有40%~50%的原发性痛风及高尿酸血症,伴有高血压及高脂血症,3%~35%伴糖尿病;发生动脉粥样硬化及冠心病可达27%。

并发症

痛风可伴发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压、关节炎,尿酸、尿路结石导致肾功能衰竭等。

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

对于早中期的病人,一般采取药物,治疗并配合其他方法辅助治疗,比如安肌肽。安肌肽是一种新型海洋功能食品,对人体安全而无毒副作用,是降血尿酸的最重要非药物手段。

饮食调理

多吃五谷杂粮、蛋类、奶类、水果、蔬菜等低嘌呤的食物,以及可利于尿酸排泄的碱性食物,推荐每日蔬菜的摄入量应达到500克,如青菜、红萝卜、黄瓜、番茄、白菜碱性食物,还要多吃富含活性酶的食物和增加B族维生素及维生素C的摄入。

痛风性关节炎治疗

痛风病急性发作应及时治疗,主要是控制症状,其最有效的药物是:秋水仙碱、其他药物还有消炎痛、炎痛喜康、布洛芬等。见效快的是秋水仙碱,但副作用也是最大的。

痛风间歇发作治疗

间歇发作期的治疗主要是使尿酸维持正常值(6.5毫克/分升),保护肾脏功能,防止痛风性肾病。为此除坚持一般治疗外,最好是使用促进尿酸排泄和抑制尿酸合成的药物。临床上抑制尿酸合成的药物只有别嘌呤醇,而促进尿酸形成的药物有丙黄舒、痛风利仙等。

护理方法

疼痛部位护理

病人疼痛剧烈,应让病人卧床休息,抬高患肢,关节制动,尽量保护受累部位免受损伤。还应消除应激状态:紧张、过度疲劳、焦虑、强烈的精神创伤时易诱发痛风。

保持良好心态

良好的心态是战胜病魔的第一步,它使我们在与病魔的抗争中意志更加坚强、信念更加坚定。痛风患者应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保持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相信自己一定能够战胜痛风的困扰。

合理运动

不仅能增强体质、增强机体防御能力,而且对减缓关节疼痛、防止关节挛缩及肌肉废用性萎缩大有益处。锻炼应先从轻活动量开始,随着体力增强,逐渐增加活动量。痛风病人切不可锻炼过度,否则会使体内乳酸产生增加,这会抑制肾脏排泄尿酸,诱使痛风发作。

预防方法

三级预防

通常痛风的预防工作分为3级,一级预防是控制高尿酸血症,避免痛风发病,二级预防是及早检出并有效治疗痛风;三级预防是预防急性发作,防止痛风发展,使病情长期稳定,改善生活,生命质量。

危险因素及干预措施

危险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40岁以上成年男性及绝经期后妇女;

(2)有痛风及高尿酸血症家族史者;

(3)肥胖或超重、高脂血症、高血压及动脉粥样硬化患者;

(4)长期有高嘌呤饮食习惯及嗜酒者。

干预措施

(1)纠正不良饮食习惯,合理膳食,戒除烟酒,少吃盐;

(2)控制体重,经常运动锻炼,防止肥胖。

(3)有高尿酸血症的高危人群,可酌情使用尿酸合成抑制剂或促排泄剂。

社区干预

随着经济发展和都市化生活普及,生活方式的改变,痛风已成为危害人民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因此,应在各级政府和卫生部门领导下,组织社会力量,以社区为单位,共同参与痛风的预防治疗,加强保健,通过社区积极开展血尿酸普查工作,普查对象重点即为有痛风发生危险因素的高危人群,及时采取治疗措施,可大大减少痛风的发病率。

饮食保健

痛风食疗

(1)红花苏木饮:红花5克,苏木5克,加水适量,煎20分钟,去渣取汁加食糖适量调味,一日分3次食前温服。适用于关节肿胀,皮下有结节者。

(2)木瓜车前苡米饮:木瓜30克,鲜车草60克(干车前草用30克),薏苡仁20克,加水适量,煎煮20分钟,去渣取汁,不拘时当茶饮于关节肿痛,小便黄热者。

(3)薏苡仁粥:薏苡仁15克,配大米30克,加水适量煮粥。早晚各服1次,10天为一疗程。适用于血尿酸高而无明显症状者。

(4)板栗(蒸熟风干),每日空心服5—10枚。10天为一疗程。适用于血尿酸高而腰膝无力者。

(5)慈姑,不拘量,可以做菜佐餐。

(6)百合粥以糯米之养胃特性,米粥之利尿作用及营养补充,将百合所含秋水仙碱的副作用明显减少,温和地发挥辅助治疗作用。具体方法如下:鲜百合50克(干品25克),糯米100克,冰糖(或白糖)适量。入锅(最好用砂锅)加水煮至米花汤稠,温热服用。日服3~4次,连服1个月左右可见效。

适宜食物

(1)冬瓜。冬瓜性凉,味甘淡,有利小便的作用。《本草再新》中还说它能“利湿去风”。不仅如此,冬瓜本身又含多量的水分和丰富的营养,特别是维生素C的含量特别丰富,这对尿酸偏高者,有促进尿酸的排泄作用,故痛风之人可常食之。

(2)赤小豆。赤小豆是一种利尿食品,而且所含嘌呤也极少。元代医家王好古就曾说过:“赤小豆消水通气而健脾胃。”《本草纲目》亦云:“赤小豆行津液,利小便,消胀除肿。”通利小便作用,就可增加痛风病人血尿酸的排泄,所以,无论急、慢性痛风患者,都可用赤小豆煨汤食用,既增加饮水量,又加强利尿排泄作用。

(3)梨子。梨子性凉,味甘,有生津、清热、化痰的作用。梨子不仅是多汁多水分的水果,而且基本不含嘌呤,同时又属一种碱性食物。急性和慢性痛风患者均宜。

(4)苹果。苹果性凉,味甘,能生津、润肺、除烦、解暑。凡食物在体内代谢后的产物是碱性的,就称为碱性食物,苹果是碱性水果,含较多的钾盐,又含水分,基本不含嘌呤,这些都有利于人体内的尿酸排泄。所以,凡痛风患者,无论急性期或慢性病人,皆宜食用。

(5)葡萄。葡萄性平,有补气血、强筋骨、利小便的作用。早在《名医别录》中就记载:“逐水,利小便。”《百草镜》还说:葡萄“治筋骨湿痛,利水甚捷”。《滇南本草》又称它“大补气血,舒筋活络”。葡萄是一种碱性水果,含嘌呤极少,又有较多的果汁水分,这些都有利于痛风之人血尿酸的排除。

(6)玉米。玉米是一种基本上不含嘌呤的食物,所以,痛风患者尽管食用。《本草推陈》中还说它“为健胃剂,煎服亦有利尿之功。”将玉米磨成细粉,调入粳米粥内,煮成稀薄的玉米粥,适宜痛风之人作主食长久服食。

(7)芦根。性寒,味甘,有利尿解毒的作用。芦根能溶石,适宜于尿酸性疾患及痛风者食用。

此外,痛风病人还宜食用胡萝卜、西红柿、丝瓜、菜瓜、荠菜、大白菜、菊花脑、茼蒿、洋葱、蕹菜、甘蔗、香蕉、柑橘、杏于、桃子、樱桃、栗子等。

禁忌食物

(1)限制嘌呤。正常人嘌呤摄取量为600至1000毫克/天。痛风患者应长期控制含嘌呤高的食物摄入,急性期每天摄入的嘌呤量应限制在150毫克/天,慢性期每天摄入的嘌呤量应限制在600毫克/天。在急性发作期,宜选用第一类含嘌呤少的食物;在缓解期,可增加含嘌呤中等量的第二类食物,但应适量,肉类每天不超过100克,应煮沸弃汤后食用。无论急性期和缓解期,均应避免含嘌呤高的第三类食物,如动物脏腑、沙丁鱼、凤尾鱼、蛤蜊、浓肉汤、浓鸡汤及鱼汤等。

(2)高蛋白、高脂肪膳食是痛风患者的禁忌。

(3)烹调时,油要适量,同时切记少吃油炸食物。

(4)避免饮酒,尤其是啤酒,咖啡及茶可适量饮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