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哈腔又被称为柳子调、喝喝腔,由民间秧歌发展而成。根据山东省 德州地区、河北省保定地区有关文化部门的考察资料,远在明代,哈哈腔已在鲁西北各县和河北沧州地区各县流行,延至清乾隆期间,又进一步流传到河北保定地区各县农村。由此看来,哈哈腔是一个比较古老的地方小戏。
哈哈腔又被称为柳子调、喝喝腔,由民间秧歌发展而成。根据山东省 德州地区、河北省保定地区有关文化部门的考察资料,远在明代,哈哈腔已在鲁西北各县和河北沧州地区各县流行,延至清乾隆期间,又进一步流传到河北保定地区各县农村。由此看来,哈哈腔是一个比较古老的地方小戏。哈哈腔在清末民初达到鼎盛,其发展经历了当地的民间歌舞、民间小戏两个阶段,最后定型为以弦索小曲“柳子”为唱腔曲调的小戏。在不同地方语言和民间艺术的影响下,哈哈腔逐渐形成了具有不同艺术风格和音乐特点的三路流派。
一.剧种简史
中国是主要流传于河北地区的传统地方戏曲之一,哈哈腔在流传过程中,由于不同的地方语言特点和民间艺术的影响,逐渐形成了具有不同艺术风格和音乐特点的东、中、西三路。东路流行于山东省的无棣、乐陵、宁津一带,中路流行于河北省沧州、衡水地区,西路流行于保定地区和廊坊的部分地区。哈哈腔,又名柳子调,艺人口语呼之为合合腔,它是由冀东南和鲁西北一带所流行的民间弦索小曲衍变而成。产生该剧种的确切年代待考。然而,根据山东省德州地区、河北省保定地区有关文化部门的考察资料,说明远在明代,哈哈腔已在鲁西北各县和河北沧州地区各县流行,延至清乾隆期间,又进一步流传到河北保定地区各县农村。由此看来,哈哈腔是一个比较古老的地方小戏。
二.历史沿革
作为古典艺术的哈哈腔,大约形成在明末清初,由民间秧歌发展而成。哈哈腔是河北省影响较大的地方剧种,在十九世纪至二十世纪中期,其流布区域曾经覆盖了河北省的保定、沧州、衡水、石家庄、廊坊以及山东的惠民、德州等地区。21世纪主要流行在河北省的保定、沧州、衡水、廊坊、石家庄,仍然是河北省的主要地方剧种之一。
三.表演风格
土生土长的哈哈腔,在表演行当方面,虽生旦净丑各行皆有,但小生、小旦仍不失其为主要行当。整个剧种的表演特点以细致、逼真、轻松、幽默见长。像汲水、纺线、梳头、缝补、做鞋等动作,表演者极善于通过艺术手段细腻地表现出来;在戏中,各种行当常常出现一些引人发笑的表演动作和诙谐风趣的唱念。因此,哈哈腔也是一个具有喜剧表演风格的剧种。
四.艺术价值
哈哈腔积淀了中国戏曲和清苑文化许多历史层面的艺术创造,凝聚了历代艺人和知识分子的智慧和创造才能,以独有的艺术形式记录了近、现代清苑社会的历史变迁,充分体现了近代清苑社会的人文精神、艺术品格、生存状态和社会风貌,这是其它任何一种文化艺术形式所不能替代的。比如,清苑的历史变迁、民风民俗在哈哈腔传统剧目中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在清苑社会变革中发生的所有重大历史事件如唐知县审诰命、冉庄地道战等几乎无一例外地都被搬上了哈哈腔舞台。作为一种传统文化精神和社会历史变革的艺术见证,在哈哈腔剧目中从来都没有中断过。哈哈腔是清苑传统文化艺术最突出的代表,这一独特的历史地位至今仍没有任何其它文化艺术形式可以取代。它在文学、历史学、社会学、艺术学等方面所蕴涵的清苑文化的丰富内容,就其综合性、系统性、完整性程度以及形象性、生动性而言,都是独一无二的。近五十年来,在清苑县与外省、市的文化交流中,哈哈腔多次作为地方文化的代表进行演出,这种在清苑文化中的代表性地位至今不可动摇。
哈哈腔是迄今为止最能体现清苑文化特质、最能展现清苑人精神风貌的一种传统文化艺术表现形式。哈哈腔的形成、发展是与明末清初以来清苑社会变迁的历史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由土生土长的秧歌到发展为哈哈腔剧种的过程,从一个方面体现了清苑在社会变迁中的思想、民风民俗的形成演变过程,具有重要的历史学、社会学研究价值。
数百年来,哈哈腔在清苑民众的精神和文化生活中占有重要位置,如民俗节日、行业会期、生养死葬、自娱自乐均要演唱哈哈腔。作为一种文化资源和创作灵感的源泉,哈哈腔曾为许多姊妹艺术接纳吸收。今天,哈哈腔仍然具有其清苑文化代表的特殊价值。如深受观众欢迎的经典电影《地道战》,其出色的音乐就直接取材于哈哈腔的唱腔及伴奏。
作为凝聚社区民众的一种文化方式,哈哈腔发挥了重要作用。如多年在外的清苑人,几乎都保存着哈哈腔的光盘或盒带,时常还聚会演唱哈哈腔来抒发自己的思乡之情。
虽然哈哈腔在当今清苑社会文化中的影响有所削弱,但作为一种根植于民间的乡土文化艺术,哈哈腔与清苑当前任何一种文化艺术形式相比较,其参与社会活动、民众生活的程度仍然是首屈一指的。尤其是在传承民族传统道德观念和优良习俗、传播爱国主义精神和历史文化知识、颂扬尊老爱幼、扶弱济困的社会公德、宣传科学知识、反对邪教迷信、丰富年节公众游乐活动、活跃中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等方面,仍在继续发挥着重要作用。
哈哈腔是河北古老的地方剧种之一,它作为中国戏曲与清苑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有深厚的文化积淀。数百年来,根植于民间的哈哈腔以其浓郁的地方特色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渗透到清苑人民社会生活的诸多领域,同民众的文化、教育、宗教、习俗等精神和物质生活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哈哈腔艺术是中华民族优秀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是贡献给全人类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对哈哈腔艺术的保护,不仅对中国优秀民族文化的发掘与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对于中华民族人文精神和清苑人民艺术智慧的保护和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与价值。
五.传统剧目
哈哈腔的传统剧目,以民间生活故事为题材者较多,代表性的剧目有《王小打鸟》、《三拜花堂》、《皂袍记》、《闹花园》、《卖水》、《卖画》、《赶考》、《化缘》、《搬窑》、《跑坡》、《控监》、《骂书房》、《打机房》、《盘道》等。优秀的现代剧有《接闺女》、《高山流水》等。
六.基本唱腔
哈哈腔的唱腔,属于板腔体,分十余种基本板式。哈哈腔的器乐,包括文场和武场。文场的主奏乐器,是笙、板胡和竹笛。常用的传统曲牌,有一百余支。演出时,观众常为乐队的精彩演奏鼓掌叫好。哈哈腔的武场,一般使用四大件(板鼓、大锣、京钹、小锣)。“花板花鼓”的演奏技法,是唱腔打击乐套的鲜明特点。哈哈腔的行当,分生、旦、净、丑四个门类,各门类均有系统地表现程式。哈哈腔的唱词,一般是以七、十言上、下对偶句为其基本单位。有时也采用长短句式,时常还加衬字。哈哈腔剧目近二百个,其中传统剧目(指1949年以前的演出剧目)一百余个,并且有一批乡土特色浓郁、具有很高艺术价值的独创剧目。这些独创剧目,有多出不仅由省级以上电台、电视台录制、播放,而且还在省级以上汇演、评奖中获奖。
哈哈腔是中国戏曲和清苑文化的逐渐融合中形成的地方剧种。清苑县自然气候条件优越,农业发达、物产丰富,加之地处畿辅重地、交通发达,培育了清苑人真诚乐观、勤劳勇敢的性格禀赋,也形成了哈哈腔艺术通俗易懂、诙谐活泼的风格特征。在十九世纪至二十世纪中期,哈哈腔流布区域曾经覆盖了河北省的保定、沧州、衡水、石家庄、廊坊以及山东省的惠民、德州等地区。根据自然地域的划分,哈哈腔的艺术流派主要分为“两路”,习称“东路”、“西路”。“东路”流行于河北省的沧州、衡水、石家庄以及山东省的惠民、德州,“西路”流行于河北省的保定、廊坊。“两路”的唱腔,各自受当地方言的影响;“两路”的主奏乐器虽都以板胡为主,但“西路”的笛子更为突出。
哈哈腔的唱腔,用清苑方言演唱。其上下句尾音均落“1”音,上句落于眼上,下句落于板上。哈哈腔文场主奏乐器的组合,是三层叠置的织体。在伴奏上,具有“拙笙、巧弦、浪荡笛”的特点。最富特色的托腔手法,是吸收民间吹歌艺术的音型化伴奏,俗称“小抬杠”。哈哈腔各行当均有系统的表现程式,尤以小生、小旦、小丑的表演最具特色。哈哈腔善演喜剧,拥有一批在河北很有影响的剧目如《王小打鸟》、《三拜花堂》、《影误重圆》等,在剧种风格上还擅长悲剧喜演,大喜大悲,独树一帜。
哈哈腔的唱腔,通俗易懂、清新健朗。其上下句均落主音“1”的特点,在河北戏曲剧种中堪称绝无仅有。哈哈腔的器乐,伴奏方法独特、演奏技巧性强。如文场的笛子、板胡,以各自杰出的技巧来渲染剧种的风格,被称道为河北剧坛的一绝。主奏乐器组合织体的“三层叠置”、“拙笙、巧弦、浪荡笛”的伴奏特点以及“小抬杠”托腔手法的创造性运用,也均为哈哈腔所独有。哈哈腔有本剧种自成体系的表演程式和技艺技法,哈哈腔拥有一批具有深厚历史内涵和地域特色鲜明的独有剧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