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西文化,属于中国贵州省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根植于中国贵州省毕节市乌江、鸭池河水以西的区域的文化。从蜀汉至清初的1400多年间,毕节属水西,归彝族世袭统治,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创造了灿烂的水西文明。丰富的彝学文典,使水西成了中国彝文化研究中心。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详细的了解一下水西文化吧!
水西文化,属于中国贵州省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根植于中国贵州省毕节市乌江、鸭池河水以西的区域的文化。从蜀汉至清初的1400多年间,毕节属水西,归彝族世袭统治,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创造了灿烂的水西文明。丰富的彝学文典,使水西成了中国彝文化研究中心。
水西文化里有深明大义的彝族首领济火,为诸葛亮南征献粮开道,受封创建了部落之邦——罗甸王国;有巾帼女杰奢香夫人,为国家统一、民族和睦,开九驿以通中原,声震明王朝;有水西人击碎了吴三桂搞民族分裂的图谋的历史;有庄重气派、古朴典雅的大屯土司庄园,铸成了一块解读水西文化、研究土司制度的活化石。仿佛还印证着那句名言:“百年的皇帝,千年的土司。”
一.水西文化历史起源
彝族是我国历史上最古老的少数民族之一,其先民远古时期即生活在今陕西一带。中世纪时,其中一支由陕西南下进入四川,后因四川洪水泛滥,便又辗转进入云南。在这一漫长的历史变迁中,彝族逐渐分成了“武、乍、糯、侯、布、默”六个支系,后人称为“六祖”。约公元前西汉未年,“默”支系的首领勿阿纳带领部族由滇东北向黔西北迁徙,先后在威宁草海和赫章可乐一带活动。到东汉光武年间,建立了以今大方为中心,以彝族为主体,汉、苗、仡佬、穿青、水、白族等众多民族共同组成的彝族奴隶制国家“慕俄格”(彝语称国王、君长或首领为“济慕”或“苴穆”,“格”是彝语都城的意思)。
宋朝末年,额果濮贤以鸭池河为界,将贵州分为水东、水西两部分,因慕俄格的政治中心在水西,所以后来“水西”一词就演变为一个特定的政治区域名称,即彝族阿哲部贵族长期统治的区域,后世也就称慕俄格家为水西家。水西势力最大时,不仅统治着今大方、水城、黔西、六枝、纳雍、织金、金沙、威宁、毕节等地,还包括今息烽、修文、清镇、平坝、普定等地,因前几地为水西的本土,故史称“水内”,而后五县之地在鸭池河以东,故史称“水外”。
虽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水西政权的范围和治所有过不少变动,但大方一直是水西彝族“慕俄格”政权的政治中心,并在大方城东的五指山上修建了“九层衙”宫殿。
清康熙年间,平西王吴三桂为控制整个大西南,出兵镇压了水西,结束了水西政权在黔西北历史上的统治。
《大定府志》记载:“自汉后主建兴三年至康熙三十七年,凡千四百七十四年世长水西,其受命于中朝,为蛮长,为罗殿王,为姚州刺使,为顺元宣抚使,为贵州宣慰使,为水西宣慰使,号凡六更,而于其国……”,可见,从公元一世纪罗甸王国的建立到十七世纪宣慰使的加封,水西在黔西北历史上存在了一千七百多年,他们为黔西北高原的开发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并在实践创造了灿烂的水西文化,这是今天我们在发展黔西北旅游中的独特资源。
二.水西土司制度
水西和水东原来的两大土司,虽地域接近,但统治制度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各自具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如水西土司主要采取三种统治方式,一是宗法制度,即以政权与族权相结合,其核心内容就是确保君长地位继承的世袭特权。君长是最高家族长,在统辖范围内处于握有行使政治、军事、祭祀以及经济等权力的最高地位。族权只适用于同姓,但通过婚姻等关系,就把异姓也联系起来了,这样就使国家宛如一个庞大的家族系统,形成族权与政权的合二为一。
二是则溪制度,即以地缘和血缘相结合,军事和行政相结合,共同构成一个较为严密的管理系统。三是以“九扯九纵”为特征的土官制度。水西土司制下并不设长官司,所以通过这三个制度,将奴隶制国家的权力完全集中于君长手中。而水东土司则除私辖地外,下属十长官司,权力较为分散。此外,水西土司制度的独特性还在于它的政治地位比水东、播州、思南、思州四大土司地位高。洪武六年,明王朝下令 “诏贵州宣慰使霭翠位居各宣慰之上”,为封建中央王朝的册封而合法化。
三.水西文化古迹
据贵州省志、大定府志、平远州志记载,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清政府平西王吴三桂为了扩充实力,制造水西土司安刊蓄意谋反的谣言,使得朝庭派兵前往讨伐。在讨伐中,其下属李本深奉命从大方六圭河到织金对安坤进行围剿。李本深的前锋刘文进因粮缺只得屯集于六圭河畔向吴三桂求援。因在告急文书中将“六圭河”写成了“六广河”,至使清军的粮草运往修文六广河,刘军未得到救援。没有得到救援的刘文进所率之军因粮草欠缺,人困马乏,行经倮陇汛(今八步以北)一带时,遭到安坤率领的少数民族队伍的伏击。交战中,双方累计死亡人数达万余人。一时,战场上尸横遍野,血流成河。当地群众不忍目睹战死的将士露尸荒野,将其尸骨收投于路旁一个洞穴中掩上泥土,便形成了“万人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