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豆整理了中国著名男音乐家,分别是聂耳、阿炳、冼星海、黎锦晖、贺绿汀、马可(音乐家)、王洛宾、刘天华、谷建芬、雷振邦,一起来看中国十大男音乐家吧。
阿炳
阿炳,原名华彦钧,1893年8月17日出生于无锡市,民间音乐家,正一派道士,因患眼疾而双目失明,1950年12月4日逝世。他刻苦钻研道教音乐,精益求精,并广泛吸取民间音乐的曲调,一生共创作和演出了270多首民间乐曲。阿炳现留存有二胡曲《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和琵琶曲《大浪淘沙》、《龙船》、《昭君出塞》六首。
黎锦晖
黎锦晖(1891-1967)是中国流行音乐的奠基人。 黎锦晖生于湖南湘潭,“黎氏八骏”之一。自幼学习古琴和弹拨乐器。家乡民间音乐和当地流行的湘剧、花鼓戏、汉剧等戏剧音乐对他影响至深。1927年,他创办了“中华歌舞学校”,后又组建“中华歌舞团”。1929年组织“明月歌舞团”,并到全国各地巡回演出。1931年,“明月歌舞团”并入联华影业公司。1949年后,他在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担任作曲,1967年逝世于上海。
聂耳
聂耳(1912年2月14日-1935年7月17日),原名聂守信,字子义(亦作紫艺),云南玉溪人,生于昆明,中国音乐家、作曲家,毕业于云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聂耳创作了数十首革命歌曲,聂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作曲者,他的一系列作品影响中国音乐几十年,他的音乐创作具有鲜明的时代感、严肃的思想性、高昂的民族精神和卓越的艺术创造性,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音乐的发展指出了方向,树立了中国音乐创作的榜样。
冼星海
冼星海(1905年6月13日-1945年10月30日),曾用名黄训、孔宇,祖籍广东番禺,出生于澳门,中国近代著名作曲家、钢琴家,有“人民音乐家”之称。他曾于巴黎师从提琴家帕尼·奥别多菲尔和作曲家保罗·杜卡斯,回国后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代表作品有《在太行山上》、《到敌人后方去》、《黄河大合唱》、《生产运动大合唱》等。1945年10月30日,冼星海因病在莫斯科去世,年仅40岁。
贺绿汀
贺绿汀(1903-1999) ,男,原名贺楷、贺安卿,当代著名音乐家、教育家,湖南邵东仙槎桥人。1931年考入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早年参加湖南农民运动和广州起义。先后任武昌艺术专科学校教员,明星影片公司音乐科科长、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政治部宣传队音乐教员、延安中央管弦乐团团长、华北文工团团长半个世纪以来,贺绿汀共创作了三部大合唱、二十四首合唱、近百首歌曲、六首钢琴曲、六首管弦乐曲、十多部电影音乐以及一些秧歌剧音乐和器乐独奏曲,并著有《贺绿汀音乐论文选集》。
马可(音乐家)
江苏徐州人。马可早年就读于河南大学化学系,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投笔从戎,参加河南抗敌后援会演剧三队,后担任国军军委政治部抗敌演剧十队指挥和音乐创作。一生写了二百多首(部)音乐作品,其中以歌曲《南泥湾》(1943年)、《我们是民主青年》、《咱们工人有力量》、《吕梁山大合唱》,秧歌剧《夫妻识字》歌剧《周子山》(与张鲁、刘炽合作)、《白毛女》(与瞿维、张鲁、向隅等合作)、《小二黑结婚》,管弦乐《陕北组曲》等流传最为广泛。
谷建芬
谷建芬,当代著名女作曲家,1935年出生于日本大阪,祖籍山东省威海市,毕业于沈阳音乐学院,现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届荣誉委员。1952年进入东北音专(现沈阳音乐学院)主修作曲,师从霍存慧、寄明等;毕业后,分配到中央歌舞团(现中国歌舞团),主要从事舞蹈音乐创作。谷建芬的代表作品有 《滚滚长江东逝水》、《海滩的石子》、《歌声与微笑》、《妈妈的吻》、《绿叶对根的情意》、《思念》、《烛光里的妈妈》《历史的天空》、《今天是你的生日》等。
雷振邦
雷振邦(1916-1997),北京人。满族。新中国最著名的电影音乐作曲家,从1955年到1980年,他谱写的电影歌曲多达一百余首,包括《刘三姐》、《五朵金花》、《冰山上的来客》、《芦笙恋歌》、《达吉和她的父亲》和《金玉姬》、《董存瑞》、《马兰花开》、《花好月圆》、《吉鸿昌》、《小字辈》、《赤橙黄绿青蓝紫》等40余部影片经典音乐作品。自幼喜爱京戏和民间小调,会拉二胡。曾在日本高等音乐学校作曲科学习,回国后当过中学教员。历任北京电影制片厂、长春电影制片厂作曲,中国音协第三届理事,中国影协第四届理事。中国民主同盟盟员。是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有《雷振邦创作歌曲选》。
王洛宾
王洛宾(1913年12月28日-1996年3月14日),名荣庭,字洛宾,曾用名艾依尼丁,汉族人,出生北京,中国民族音乐家,毕业于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音乐系。1938年(民国二十七年),王洛宾在兰州改编了新疆民歌《达坂城的姑娘》,之后便与西部民歌结下了不解之缘,并将一生都献给了西部民歌的创作和传播事业,有“西北民歌之父”、“西部歌王”之称。王洛宾主要作品有《在那遥远的地方》、《阿拉木汉》等,曾荣获“东西方文化交流特别贡献奖”等。
刘天华
刘天华(1895-1932),江苏省江阴市澄江镇西横街人,中国近代作曲家、演奏家、音乐教育家。清末秀才刘宝珊之子,与诗人刘半农、音乐家刘北茂是兄弟。自幼受到家乡丰富的民间音乐熏陶。辛亥革命爆发后,回到江阴参加“江阴反满青年团”,执掌军号。曾任教于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1932年因猩红热病逝于北京,年仅37岁。代表作有《光明行》、《良宵》、《空山鸟语》、《歌舞引》、《飞花点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