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豆整理了桐城历史名人,分别是李公麟、姚鼐、范增、张英、刘大櫆、戴钧衡、程芳朝、余珊、戴名世、汪志伊,一起来看桐城十大名人吧。
姚鼐
姚鼐(1731-1815年),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在今桐城中学内),世称惜抱先生、姚惜抱,安庆府桐城(今安徽桐城市)人。清代著名散文家,一生勤于文章,诗文双绝,书艺亦佳。著有《惜抱轩文集》16卷、《文后集》12卷、《惜抱轩诗集》10卷、《笔记》10卷、《尺牍》10卷、《九经说》19卷、《三传补注》3卷、《五七言今体诗钞》18卷,辑成《古文辞类纂》75卷。与方苞、刘大櫆并称为“桐城派三祖”。
张英
张英(1637—1708年),字敦复,号乐圃,又号倦圃翁,安徽省桐城人,清朝大臣,张廷玉之父,康熙六年进士,选庶吉士,累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先后充任纂修《国史》、《一统志》、《渊鉴类函》、《政治典训》、《平定朔漠方略》总裁官。康熙四十七年,卒,谥号文端。其著作有《笃素堂诗集》、《笃素堂文集》、《笃素堂杂著》、《存诚堂诗集》、《南巡扈从纪略》、《易经衷论》、《书经衷论》、《四库著录》、《聪训斋语》、《恒产琐言》等。
李公麟
李公麟(1049-1106),北宋著名画家。字伯时,号龙眠居士。汉族,舒州(今安徽桐城人)。李龙眠既李公麟,字伯时,祖籍安徽桐城,因桐城郊外有一龙眠山,李公麟曾长居于山下,所以又自号龙眠居士或龙眠山人。神宗熙宁三年进士,历泗州录事参军,以陆佃荐,为中书门下后省删定官、御史检法。
范增
范增(前277年—前204年),居鄛人,秦朝末年著名谋士、政治家,是西楚霸王项羽的主要谋士。范增早年投奔项梁于薛地,跟随项羽参加巨鹿之战、攻破关中,屡献奇谋,被项羽尊为“亚父”,后被封为历阳侯。汉高帝三年(前204年),陈平施展“离间计”,使范增受到项羽猜忌,辞官归家,途中病死。
刘大櫆
刘大櫆(1698年-1779年或1780年),字才甫,一字耕南,号海峰,安徽桐城人(今枞阳县汤沟镇陈家洲人),清代中期古文家、诗人,桐城派代表作家。刘大櫆总结和发展了桐城派散文理论,他强调神气、音节、字句的统一,重视散文的艺术表观,对桐城派的形成和发展起了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其代表诗作有《西山》、《至安庆书院》,散文有《骡说》、《游三游洞记》、《程易田诗序》。
戴钧衡
戴钧衡(1814-1855),字存庄,号蓉洲,桐城孔城人。戴钧衡少时聪慧绝伦,才华早具,写诗撰文颇有才气。20多岁时恃才自负,刻印了自编的《蓉洲初稿》传世,当时见到这初稿的人,都惊叹不已,说他是个奇才。这本初稿传到了家乡大学者方东树的手中,方先生看了以后笑说:“十年以后,等他的学识磨炼到一定火候的时候,会自责的。”他从方先生诗论中得到了启示,省察到自己从前所做的诗,实在太草率了,于是收回以前所刻的《蓉洲初稿》。
戴名世
戴名世(1653年-1713年),字田有,一字褐夫,号药身,别号忧庵,晚号栲栳,晚年号称南山先生,江南桐城(今安徽桐城)人。戴名世在文学、史学方面都有相当大的成就,从《南山集》中可看出他的散文是沿着明代唐宋派的道路在发展,有其特色。他与桐城派方苞交往甚密,论文主张对桐城派古文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汪志伊
汪志伊(1743年-1818年),字稼门,安徽桐城人,今桐城双港镇白陂塘汪氏,清朝大臣。汪志伊是乾隆三十六年举人,充四库馆校对,议叙,授山西灵石知县;后调榆次,迁霍州直隶州知州;擢江苏镇江知府,调苏州,连擢苏松粮道、按察使;五十八年,迁甘肃布政使,调浙江。
程芳朝
程芳朝(1611~1676),初名钰,字其相,号立庵,桐城人,清顺治四年(1647)中殿试一甲二名进士(榜眼),授国史院编修,著有《皇华草》、《中裕堂集》。程芳朝进士及第后,授内翰林秘书院编修。不久,迁秘书院修撰,从事译注《五经》事宜。程芳朝历官翰林国史院修撰、湖广提学道、湖广布政司右参议、詹事府左春坊左谕德等职。顺治九年,程芳朝以编修出任会试同考官。顺治十年,出任直隶学政。顺治十年六月,程芳朝提督顺天学政。
余珊
余珊,生于明成化七年(1471)辛卯三月十八午时,卒于嘉靖八年(1529),字德辉,号竹城,明朝江南省安庆府桐城县人,今安徽桐城人。余珊一生为官清廉,政绩颇丰,为江西、四川名宦,崇祀名宦祠。个人文学作品散轶较多,明万历年间太仆寺卿马孟祯收集余珊遗作编【竹城集】诗集,另有【余廉使奏议】二卷载江南通志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