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豆整理了史上最著名孝子盘点,分别是曾子(啮指痛心)、仲由(百里负米)、刘恒(亲尝汤药)、舜(孝感动天)、闵子(芦衣顺母)、吴猛(恣蚊饱血)、董永(卖身葬父)、江革(行佣供母)、陆绩(怀橘遗亲)、郯子(鹿乳奉亲),一起来看中国历史上十大著名的孝子吧。
仲由(百里负米)
仲由(前542年―前480年),字子路,又字季路,鲁国卞(今山东省临沂市平邑县仲村镇)人。“孔门十哲"之一,受儒家祭祀。仲由以政事见称,为人伉直,好勇力,跟随孔子周游列国,是孔门七十二贤之一。周敬王四十年(鲁哀公十五年),卫乱,父子争位,子路被蒯聩杀死,砍成肉泥。三月初三结缨遇难,葬于澶渊(今河南濮阳)。
舜(孝感动天)
舜,姚姓,有虞氏,名重华,字都君,谥曰“舜”,轩辕黄帝九世孙,是中国上古时代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首领,生于姚墟。一说出生于诸冯,治都蒲阪(今山西永济市),被后世尊为帝,列入“五帝”,史称帝舜、虞舜、舜帝,故后世以舜称之。舜帝三十三世后裔妫满被周武王封在陈地建立陈国。他不仅是中华道德的创始人之一,而且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奠基人。
曾子(啮指痛心)
曾子(公元前505年—公元前435年),姒姓,曾氏,名参,字子舆,鲁国南武城(今山东嘉祥县)人。春秋末年思想家,孔子晚年弟子之一,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夏禹后代。倡导以“孝恕忠信”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修齐治平”的政治观,“内省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至今仍具有极其宝贵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曾子参与编制了《论语》、撰写《大学》、《孝经》、《曾子十篇》等作品。曾子在儒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后世尊为“宗圣”,成为配享孔庙的四配之一,仅次于“复圣”颜渊。
刘恒(亲尝汤药)
刘恒(前203年-前157年7月6日),汉文帝、西汉第三位皇帝,汉高祖刘邦第四子,母薄姬,汉惠帝刘盈之弟,是文景之治的创始者,是开创汉朝空前盛世的明君。刘恒初被立为代王,建都晋阳,后登上皇帝宝座,是为文帝。汉文帝即位后,励精图治,兴修水利,衣着朴素,废除肉刑,使汉朝进入强盛安定的时期,当时百姓富裕,天下小康。后元七年六月己亥,汉文帝崩于长安未央宫,后葬于霸陵。
闵子(芦衣顺母)
闵子(公元前536年—公元前487年),名损,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孔丘弟子,孔门七十二贤之一,孔门十哲之一。闵子以孝闻名,为二十四孝之一,孔子称赞说:“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1074年,齐州太守李肃之在墓前建祠祭祀,由苏辙撰文、苏轼书写《齐州闵子祠记》的石碑,叙述了修建祠堂的经过。到明代,经历城人刘敕发集,捐资重修了闵子骞墓和祠,并在殿后修起了“讲学堂”的东西厢房“斋”和“芦花馆”。
吴猛(恣蚊饱血)
吴猛,晋代道士,字世云,祖籍濮阳 (今河南濮阳县),是净明道信仰体系里十二真君之一,历史上以孝道(恣蚊饱血)著称。八岁时就懂得孝敬父母。家里贫穷,没有蚊帐,蚊虫叮咬使父亲不能安睡。每到夏夜,吴猛总是赤身坐在父亲床前,任蚊虫叮咬而不驱赶,担心蚊虫离开自己去叮咬父亲。虽然其法不可取,但可见其对父母爱。
陆绩(怀橘遗亲)
陆绩(188年—219年),字公纪,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汉末三国时期吴国大臣,庐江太守陆康之子。陆绩成年后,博学多识,通晓天文历法,星历算数无不涉览。孙权授予奏曹掾,常以直道见惮,出为郁林太守,加偏将军。虽在军中,不废著作,曾作《浑天图》,注《易经》,撰《太玄经注》。
郯子(鹿乳奉亲)
郯子,己姓,子爵,少昊后裔,春秋时期郯国(今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县)国君。中国二十四孝“鹿乳奉亲”故事主人公。孔子周游列国时到郯国,曾以郯子为师。郯子治国讲道德、施仁义、恩威有加,百姓心悦诚服,使郯地文化发达,民风淳厚,一些典章制度都继续保持下来,对后世的影响十分深远。
董永(卖身葬父)
董永,西汉时出生在西溪镇丹阳里(又名千乘)的董家舍。少年丧母,与父亲董公相依为命。稍长,下田劳动,赡养父亲。因家贫经常帮人做工谋生。农活忙时,他常用小车推着多病的父亲到田头树荫下,边做农活边照应董公,邻里乡亲都夸他是个大孝子。后来,董公病故,董永因家中贫困,无钱安葬父亲,于是就到西溪镇上大财主曹长者家卖身为奴,得钱葬父。董永孝贤被列入汉“二十四孝”之一,广为传颂。
江革(行佣供母)
江革,东汉时齐国临淄人,少年丧父,侍奉母亲极为孝顺。战乱中,江革背着母亲逃难,几次遇到匪盗,贼人欲杀死他,江革哭告:老母年迈,无人奉养,贼人见他孝顺,不忍杀他。后来,他迁居江苏下邳,做雇工供养母亲,自己贫穷赤脚,而母亲所需甚丰。明帝时被推举为孝廉,章帝时被推举为贤良方正,任五官中郎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