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豆整理了淮安有哪些著名的人物,分别是韩信、梁红玉、周恩来、吴承恩、枚乘、边寿民、关天培、吴鞠通、罗振玉、步骘,一起来看淮安十大名人吧。

淮安有哪些著名的人物 淮安十大名人

梁红玉

梁红玉,1102—1135年,原籍安徽池州,生于江苏淮安,宋朝著名抗金女英雄,祖父与父亲都是武将出身,梁红玉自幼随父兄练就了一身功夫。史书中不见其名,只称梁氏。“红玉”是其战死后各类野史和话本中所取的名字,首见于明朝张四维所写传奇《双烈记》:“奴家梁氏,小字红玉。父亡母在,占籍教坊,东京人也。”后结识韩世忠,两人初次见面,是在平定方腊起义后的庆功宴上,梁红玉感其恩义,以身相许,韩赎其为妾,原配白氏死后成为韩世忠的正妻。

吴承恩

吴承恩(1500年—约1583年),字汝忠,号射阳山人,吾淮才士。汉族,淮安府山阳县人(现淮安市淮安区人)。祖籍安徽,以祖先聚居枞阳高甸,故称高甸吴氏。现存明刊百回本《西游记》均无作者署名,提出《西游记》作者是吴承恩的首先是清代学者吴玉搢,吴玉搢在《山阳志遗》中介绍吴承恩:“字汝忠,号射阳山人,吾淮才士”,“及阅《淮贤文目》,载《西游记》为先生著”。

韩信

西汉著名军事家,汉初三杰之一,被后人奉为“兵仙”、“神帅”。投奔刘邦麾下,为西汉立国立下汗马功劳。他灭魏破代,背水一战击溃赵国。刘邦成皋兵败后,奉命攻打齐国都城临淄,并在潍水之战全歼龙且二十万楚军。垓下战役四面楚歌,围剿楚军,一代豪杰项羽也只得引颈自尽。韩信熟谙兵法,自言用兵“多多益善”,作为战术家韩信为后世留下了大量的战术典故,其指挥的井陉之战、潍水之战都是战争史上的杰作。

周恩来

周恩来(1898年3月5日-1976年1月8日),字翔宇,曾用名伍豪、少山等,原籍浙江绍兴,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中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之一。周恩来被称为“人民的好总理”,他于1976年1月8日在北京逝世,亿万人闻哀乐而泪下,受到极广泛的悼念。

枚乘

枚乘(约前210年-前138年),字叔,淮阴人,西汉时期辞赋家,与邹阳并称“邹枚”,与司马相如并称“枚马”,与贾谊并称“枚贾”。枚乘早年担任吴王刘濞的文学侍从,因在七国之乱前后曾两次劝谏刘濞而显名于世。枚乘的政治思想表现为对大一统有精神上的认同,音乐思想表现为功利的社会观、尚悲的音乐审美观、极致的艺术美学追求,养生思想则超脱了一般的概念而更具社会意义。其所作的《七发》在辞赋的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边寿民

边寿民(1684年-1752年),初名维祺,字颐公,又字渐僧、墨仙,号苇间居士,江苏山阳人(今淮安区),晚号苇间老民、绰翁、绰绰老人,清代著名画家。边寿民曾考中秀才,善画花鸟、蔬果和山水,尤以画芦雁驰名江淮,有“边芦雁”之称。他又工诗词、精中国书法,和郑板桥、金农等人齐名。其代表作品有《芦雁图全套八幅册页》、《碧梧双峙图》、《老圃秋容图》等。

罗振玉

罗振玉(1866年8月8日-1940年5月14日),字式如、叔蕴、叔言,号雪堂,永丰乡人,晚号贞松老人、松翁。祖籍浙江省上虞县永丰乡,出生于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罗振玉是中国近代农学家、教育家、考古学家、金石学家、敦煌学家、目录学家、校勘学家、古文字学家,对中国的科学、文化、学术颇有贡献,参与开拓中国的现代农学、保存内阁大库明清档案、从事甲骨文字的研究与传播、整理敦煌文卷、开展汉晋木简的考究、倡导古明器研究。

步骘

步骘(?-247年),字子山,临淮郡淮阴县(今江苏淮阴西北)人,三国时期孙吴重臣。建安十五年(210年),步骘率军接管往交州,追拜使持节、征南中郎将;次年以平定交州功,加平戎将军,封广信侯;后迁右将军、左护军,改封临湘侯;孙权称帝后,拜骠骑将军,领冀州牧,后因冀州分与蜀汉而解牧职。步骘驻守西陵二十年,曹魏的边境将士都敬仰他的威信。他性情宽弘,很得人心,喜怒不形与声色,无论对内还是对外总是表现得十分恭敬。

关天培

关天培(1781年1月8日-1841年2月26日),字仲因,号滋圃,江苏淮安府山阳县(今江苏淮安市淮安区)人,清朝著名爱国名将,民族英雄。历任把总、千总、守备、参将、副将、提督等要职。在任广东大清水师提督其间,全力支持民族英雄林则徐虎门销烟。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二月初六,英军对虎门要塞发动总攻,关天培亲自指挥,尽管守军人数低于对方数倍,面对英军猛攻,仍死守阵地,顽强抵抗。最终因援军未至,被枪弹击中,壮烈殉国。

吴鞠通

吴鞠通(1758年-1836年),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人,杰出的中医温病学家,是中国医学史上不可多得的具有建设性的代表人物之一。吴鞠通对中医学的贡献,在于对中医立法上的革新和理论上的完善,尤其对于温热性疾病的治疗,他对于理论的发挥和留下的诸多方剂,使得中医的基本治法在外感病和热性病方面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