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豆整理了甘肃香火最旺的十大寺院,分别是拉卜楞寺、泾川县大云寺、炳灵寺、山丹大佛寺、碌曲县郎木寺景区、兴国寺(甘肃省天水市)、肃南县马蹄寺、五佛沿寺(甘肃省白银市)、西来寺(甘肃省张掖市)、金塔县塔院寺,一起来看甘肃十大著名寺庙吧。

甘肃香火最旺的十大寺院 甘肃十大著名寺庙

泾川县大云寺

泾川大云寺博物总占地364亩,分为中心区、服务区和景区广场三部分。中心区占地60亩,总建筑面积11600平方米,主要建设主展馆、舍利塔、附展厅、大门、钟楼、鼓楼、东西碑亭;服务区占地12亩,总建筑面积3400平方米,主要建设接待中心、管理中心、服务中心;景区广场占地292亩,主要建设迎宾广场、佛文化街、商业街、景区道路等。其中舍利塔工程完成投资3800万元,主体设计为7层钢架结构,建筑面积5489平方米,塔高95米,采用四角方塔的建筑形式,实现了钢结构与古建筑的完美结合。

山丹大佛寺

大佛寺景区,位于甘肃省张掖市山丹县清泉镇清泉村,背靠嘹高山,前迎龙首山,左傍祁店水库,右连清泉圃田,寺前地势平坦,视野开阔。景区南北宽1000米,东西长1500米,区内主要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五百罗汉堂、地藏菩萨殿、念佛堂、僧舍、九龙沐太子、佛文化长廊、七孔牌坊、佛脚印等旅游景点。

拉卜楞寺

拉卜楞寺位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寺院之一,被誉为“世界藏学府”,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拉卜楞寺坐北向南,占地总面积86.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0余万平方米,主要殿宇90多座,包括六大学院、16处佛殿、18处昂欠(大活佛宫邸)、僧舍及讲经坛、法苑、印经院、佛塔等,形成了一组具有藏族特色的宏伟建筑群。

炳灵寺

炳灵寺,位于甘肃临夏永靖县西南35公里处的小积石山中。从兰州出发乘车行75公里,到刘家峡水电站大坝换乘游艇,经过54公里浩渺的高原平湖,西拐进峡口,过姊妹峰,即可到达。炳灵寺最早叫“唐述窟”,是羌语“鬼窟”之意。后历有龙兴寺、灵岩寺之称。明永乐年后,取藏语“十万佛”之译音,取“炳灵寺”或“冰灵寺”之名。炳灵寺在唐代称为龙兴寺,宋代称为灵岩寺,初建于16国时期。炳灵寺创建于西秦,历经北魏、西魏、北周、隋、唐、元、明、清各代扩建,距今已有1600多年历史。

碌曲县郎木寺景区

郎木寺,位于甘肃碌曲县城南90公里处的郎木寺乡,西倾山支脉郭尔莽梁北麓的白龙江畔。郎木寺是四川格鲁派寺庙达仓郎木格尔底寺的简称,同时也是一个地域名称。郎木寺处地空灵,山水相依,景色十分秀美。寺前山色,形似僧帽,寺东红色砂砾岩壁高峙,寺西石峰高峻挺拔,嶙峋嵯峨。景区金碧辉煌的寺院建筑群和错落有致的塔板民居,掩映在郁郁葱葱的古柏苍松间,有东方瑞士的美誉。

兴国寺(甘肃省天水市)

1981年9月,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被**公布为全国第四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新华街文化广场北侧,原名“兴谷寺”,俗称“官寺”,建于元代至顺年间),明代列为秦安八景之一。该寺占地面积2800平方米,整个建筑群由金刚殿、天王殿、接引佛(韦驼)殿、钟鼓楼和主体大殿般若殿组成。其主体建筑般若殿保留了明显的元代建筑风格,是甘肃省现存最早的木构建筑之一,为研究元代建筑特征和建筑艺术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具有很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

西来寺(甘肃省张掖市)

西来寺位于甘肃省张掖市西南隅西来寺巷,是张掖市佛教协会所在地。西来寺座落在张掖城内西南隅,今西来寺巷。建于明朝,至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它的前身为慈云精舍,是普觉静修国师阿扎木苏所创。国师念甘郡无番藏经,奏请当朝康熙皇帝准颁红字藏经108部。康熙五十一年,慈云精舍改为寺院。建山门、中殿,还建楼五楹,以作藏经之所。殿宇巍峨,规模宏大,建筑绣角画拱,藻井丹楹。云楼掩映,雄伟壮丽,一年四季香客云集,盛极壮观。后因遭毁,西来寺曾一度颓废。

金塔县塔院寺

金塔县塔院寺位于金塔县城东南2.5公里处,明清时期列为肃州八景之一,被称为金塔凌虚,明朝诗人戴弁曾为此塔题诗,诗云“不省何年缔构功,一峰突兀白云中。高临北极天光迥,低压南山城势雄。风送铃声来碧落,雨收虹影入晴空。何当平地丹梯上,尽日徘徊兴莫穷”。诗中对塔院寺的高大、雄伟、秀丽、神秘做了准确生动的描述。根据此诗推算塔的始建年代应在元明之间,但由于考证不实,至今尚无定论。

肃南县马蹄寺

马蹄寺风景名胜区,位于甘肃省张掖市肃南裕固族自治县马蹄藏族乡,是集石窟艺术、祁连山风光和裕固族风情于一体的旅游区,素以“山清、水秀、峰奇、洞异”四绝著称于世。景区规划面积109.78平方公里,核心面积13.85平方公里,区内山峦起伏,松柏苍翠,溪流潺潺,风光旖旎,气候宜人,民族风情浓郁。

五佛沿寺(甘肃省白银市)

五佛沿寺石窟位于景泰县东面的五佛乡,距景泰县城20公里。五佛沿寺即沿寺石窟。石窟中有五尊大佛,又名五佛寺。窟内两旁有小佛千尊,俗称千佛寺。石窟进深9米,宽7米,中间有5米宽方形柱直抵窟顶,塔柱四面开龛,龛内各塑像一尊。前面释迦佛为清康熙年间重修,其余三尊形态各异神态自若,腰细面圆,方颐突出,属宋代晚期作品,窟后南北二角各塑一尊泥佛坐于束腰莲座之上,较前者造型高大,金面丰腴,体态端庄,均内着“僧祗支”下着裙,外着袈裟,其造像特点大抵为晚唐和五代遗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