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豆整理了吴江各镇gdp排名前十,它们有同里镇、黎里镇、盛泽镇、震泽镇、平望镇、吴江桃源镇、吴江七都镇,告诉您吴江十大强镇排名的详细信息。
震泽镇
江南水乡古镇——震泽,位于江苏省吴江市西南部,与浙江省毗临,古称“吴头越尾”,东距上海90公里,北至苏州54公里,318国道、京杭大运河穿梭而过,水陆交通十分便利。震泽全镇面积57平方公里,其中镇区面积3.9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近4万亩,全镇总人口5万余人。全镇基础设施完善,现有22万伏、11万伏变电所各一座,有2.5万吨级地面水厂,开通移动通讯发射台,提供国际互联网服务,电力保证、供水充足、通讯便捷、环境优美。被评为江苏省卫生镇、江苏省历史文化名镇、江苏省新型示范小城镇。 震泽气候宜人、土地肥沃、农副产业发达、栽桑养蚕,历史悠久,为江南五大桑镇之一。镇内慈云塔高耸,遗“三国孙吴流风;禹迹桥拱伏,传上古圣贤伟业;小巷悠长,古韵犹存;师检堂、思范桥,诉说百年沉浮。天文学家王锡阐博览群书,学究天人,兼通中西之学,其所著的《晓庵新法》三百年来称颂学界。. 2021年10月,震泽镇上榜2021年全国千强镇名单,排名第169位。 2021年10月,南京大学空间规划研究中心、阿里研究院联合发布2021年淘宝镇名单,震泽镇榜上有名。 2018年3月,江苏省环保厅公布震泽镇为首批江苏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镇村。 2016年10月,震泽镇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认定为第一批中国特色小镇。 2016年1月,震泽镇入选第三批美丽宜居小镇示范名单。 2014年2月,震泽镇入选为第六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2007年1月,环境保护部授予震泽镇第六批全国环境优美乡镇称号。 震泽古镇 震泽镇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西南部,为江南五大桑镇之一。镇内慈云塔高耸,遗“三国孙吴流风;禹迹桥拱伏,传上古圣贤伟业;小巷悠长,古韵犹存;师检堂、思范桥,诉说百年沉浮。天文学家王锡阐博览群书 震泽致德堂 致德堂坐落于苏州市吴江区震泽镇塘中市,梅场街34号,与江南名宅——师俭堂隔荻塘斜相对望。兴筑于清宣统二年(1910),落成于民国元年(1912)。堂主徐簾青为震泽富商,开设米行、丝经行、竹行 盛泽目澜洲公园 目澜洲位于苏州市吴江区盛泽镇之南,公园占地面积7300平方米。园内风光秀美,洲中有湖,湖中有岛,东堤紫藤西堤柳,花木扶疏中点缀厅、台、亭、阁、廊、桥等。目澜洲建于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 震泽香花桥 俗称香火桥,位于吴江市震泽镇八都社区龙降桥村十都里。南宋(1127~1279)始建。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重建,后期曾多次修缮。1986年7月1日列为吴江县文物保护单位。梁式三孔石桥,东 盛泽丝博园 丝博园位于中国四大绸都中唯一的水乡古镇——江苏省苏州市盛泽镇,毗邻中国海陆丝绸之路的两大交通枢纽:郑和下西洋的太仓港和京杭大运河。早在明朝万历年间,盛泽丝绸的生产量和交易量边位于四大绸都之首 王锡阐纪念馆(王锡阐墓及祠) 王锡阐纪念馆(王锡阐墓及祠)座落在苏州市吴江区震泽镇西圩(今震泽中学旁),这里树木翠郁葱茏,环境肃穆幽静。清乾隆《震泽县志》记载:“处士王锡阐在十都镇西圩。”墓修于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 震泽镇特产与美食 震泽大头菜 震泽大头菜是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震泽镇的特产。吴江震泽大头菜具有色泽好、口味鲜美、咸淡适宜、略带甜味、闻有香气、菜头脆嫩、纤维细腻等特色,是居家旅行的佐膳上品,在国内外市场上享有一定的声誉。大头菜又名疙 震泽蚕丝被 蚕丝被是近年来新兴的丝绸产品,销量成倍增长。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逐步从家庭作坊式生产发展为工厂化、规模化生产后,震泽已逐步形成了“企业较为集群、产业较为集群”的蚕丝被产业板块。目前全镇共有蚕丝被生产企业 震泽黑豆腐干 “绵软而富有嚼劲,硬香却不失柔美,咸鲜而略带甜美”的黑豆腐干,是吴江震泽镇著名的特产。一个人到震泽而不吃黑豆腐干,就好像到北京不吃烤鸭、到扬州不尝狮子头。相传,乾隆皇帝出京南巡时,吴东知县献奉的土 震泽镇名人 李学清 李学清,字宇洁,江苏吴江县震泽人。1892年12月20日生于江苏吴江震泽。1911年在上海南洋中学读书。由于家道中落,童年时代过着清贫俭朴的生活。但父亲对于子女教育仍很重视,送李学清进私塾就学。其二哥 杨嘉墀 杨嘉墀(1919.7.16-2006.6.11)江苏吴江人,空间自动控制学家。航天技术和自动控制专家,仪器仪表与自动化专家,自动检测学的奠基者。中国自动化学科、中国自动化学会和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的创建人 王锡阐 王锡阐(1628-1682年),字寅旭,号晓庵,又号余不、天同一生。吴江震泽镇人。清天文学家。他少年时博览群书,尤精历象之学。明亡投河完节,被人救起,从此着明朝冠服,不用清朝钱,潜心研究天文学。每当夜 施肇曾 施肇曾(1865~1945),字鹿珊,号省之。吴江震泽镇人。清同治四年(1865年)生。早年为国学生,曾先后就读于上海圣约翰学院、电报学校。从光绪十七年(1891年)起,先后任知县、同知、道员等职。光 荆歌 荆歌 (1960~)江苏吴江人。1980年毕业于苏州师专中文系。历任江苏吴江市八都中学教师,吴江市震泽第二中学、市震泽中学教师,吴江市文化馆馆员。199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长篇小说《漂移》、《粉
同里镇
退思园同里珍珠塔园同里古镇同里古镇退思园 同里镇,江南六大古镇之一,同里旧称“富土”,唐初改为“铜里”,宋时将旧名拆字为“同里”。始建于宋代,截至2015年已有1000多年历史,是中国水乡文化古镇。 同里镇位于苏州市吴江区,距苏州市市区18公里,距上海80公里 。同里面积33公顷,为五个湖泊环抱,由49座桥连接,网状河流将镇区分割成七个岛。古镇镇内家家临水,户户通舟;宋元明清桥保存完好。1982年成为江苏省最早也是唯一将全镇作为文物保护单位的古镇。1995年被列为江苏省首批历史文化名镇。1998年水乡古镇和退思园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清单。 2018年10月9日,同里镇入选2018年度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前100名。 2018年重新确认国家卫生县城(乡镇)。 2019年10月,被评为2019年度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 2022年1月,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重新确认同里镇为2021年度国家卫生乡镇(县城)。 2021年10月,同里镇上榜2021年全国千强镇名单,排名第10位。 2021年10月,南京大学空间规划研究中心、阿里研究院联合发布2021年淘宝镇名单,同里镇榜上有名。 2018年12月,第二批江苏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镇村名单出炉,同里镇上榜。 2013年11月,同里镇入选为第一批美丽宜居小镇示范。 2012年2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命名同里镇为2011年国家园林城镇。 2011年12月,同里镇上榜第三届全国文明村镇名单。 2010年3月,同里镇入选第一批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 2004年12月,环境保护部授予同里镇第三批全国环境优美乡镇称号。 2003年10月,同里镇被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公布为第一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同里退思园 退思园,俗称任家花园,新填街234号位于同里镇古镇区,东连丽则女学,南与退思小广场、明清街相望,西邻退思广场及古戏台,北靠南濠弄。退思园为世界文化遗产,该园建筑布局,呈自西向东横向布局,即西 同里三桥 太平桥、吉利桥、长庆桥三座桥统称三桥,是同里的桥中之宝,分别建于明、清两代。沿河青石驳岸,岸边和欢、女贞临波倒映,两岸筑有花石栏。河中船来船去、桥上人来人往,是同里古镇一道独特的风景。太平桥 同里珍珠塔园 珍珠塔园位于吴江同里镇,即明代嘉靖年间南京河南道监察御史陈王道的府第。陈府因“珍珠塔”故事在江南家喻户晓,新修复的珍珠塔园,由仪门、轿厅、宏略堂、堂楼(陈翠娥小姐绣楼)、书楼、花厅(玉兰堂) 松石悟园 松石悟园,简称“悟园”,即“同里镇松屏石展馆”所在地,古镇区石皮弄中,毗邻吉利、太平、长庆三桥,与珍珠塔景区一墙之隔,由富观桥南行百步即抵。全园占地1600平方米,园内草木茂盛,竹影摇曳,水 同里耕乐堂 耕乐堂,位于西柳圩,陆家埭中段,朝东面河,系明代处士朱祥所建,由时任南京国子监学正里人莫旦撰文作记。朱祥,字廷瑞,号耕乐。堂名取其号。朱祥曾因协助江苏巡抚周文襄公,修建宝带桥有功,授予他官职 嘉荫堂 嘉荫堂正门位于尤家弄中段,北门为长庆桥南堍,为柳炳南住宅。柳炳南祖上在北厍有一座宅第,名“绿荫堂”,民国8年(1919年)一场大火把“绿荫堂”化为一片废墟。民国11年柳炳南花白银二万两,购地 同里镇特产与美食 同里状元蹄 同里状元蹄是苏州同里一道特色名菜。状元蹄堪称吴江特产中的“领军人物”。信步同里这个举世闻名的江南古镇,在摇曳着“明清街”杏黄旗的巷子里,我们在尽情领略状元蹄那一片红的同时,不经意间已经置身于状元蹄那一 麦芽塌饼 麦芽塌饼是苏州同里古镇上一种传统的苏式茶点,它是心灵手巧的乡村主妇们个个都会做的一种乡土点心。晨起时,同里人喜欢用麦芽塌饼做早点,在田里忙得腹中空空时,麦芽塌饼又成了人们垫饥的好干粮,而摆起场面吃“阿 闽饼 闵饼又名头饼,是苏州同里闵家湾“本堂斋” 特产,颇负盛名的传统糕点,已有四百多年历史,其制作仅闵氏一家,世传其业,故称“闵饼”。闵饼原是江南农家自制的普通小吃食品,距今至少有五百多年历史。同里闵饼的配 同里闵饼 闵饼原是江南农家自制的普通小吃食品,距今至少有500多年历史。同里闵饼的配料与制作方法有独到之处,其色黛青墨绿,光亮细洁,入品清香,嚼之甜而不腻。购之半月多,风味依然不变。制作时先将闵草(学名苎麻,又 同里镇民俗文化 同里阿婆茶文化习俗 同里阿婆茶又称“吃菜茶”、“吃讲茶”,它历史悠久,是在农村邻里之间、尤其是老年妇女定期聚会喝茶,谈论家事,交流社会动态、了解时事信息等行为习惯的基础上而自然形成的生活习俗。上世纪30年代,同里的各种茶 同里走三桥习俗 同里走三桥习俗中的“三桥”是指鼎足而立、相距不足50米、静卧同里古镇区的三座古石桥:太平桥、吉利桥和长庆桥。它们是古镇同里的桥中之宝,小巧玲珑,端庄雅致,而又古朴稚拙,凝重沧桑,如三尊精美的石雕,跨三 同里镇名人 陈去病 陈去病(1874—1933),中国近代诗人,南社创始人之一。江苏吴江同里人。因读“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毅然易名“去病”。早年参加同盟会,追随孙中山先生,宣传革命不遗余力。在推翻满清帝制的辛亥革命和讨 计成 计成(1582~?),明代园林建筑家,字无否,自号无否道人,吴江(今属江苏)人,后定居京口。青年时代,以绘画著名,师法荆浩、关同笔意。后遍游燕楚(今河北、湖北一带),中岁归吴,因爱京口山水,遂定居。受 叶茵 叶茵(1199~?)(生年据《己酉生日敬次靖节先生拟挽歌辞三首》、《既次韵或非之作解嘲》“衰齿逾五十”推算),字景文,笠泽(今江苏苏州)人。萧闲自放,不慕荣利,曾出仕,“十年不调”(本集卷二《参选有感 金松岑 金松岑(1873~1947),原名懋基,又名天翮、天羽,号壮游、鹤望,自署天放楼主人,笔名麒麟、爱自由者、金一等。吴江县(今吴江市)同里镇人。生于清同治十二年五月二十一日(1873年6月15日)。学者 朱鹤龄 朱鹤龄(1601-1683),著有《愚庵诗文集》、《松陵文集》、《杜工部集辑注》、《寒山集》、《春秋集说》。还有经书注疏和儒家理学研究成果《易广议略》,研究汉学、宋学成果《尚书埤传》。此外,与本邑陈启 何源 何源(1368--1453)。同里镇人,初名德源,字幼澄。明洪武乙亥年(1395年)中贡入太学。丙子年(1396)举乡试第七,会试中乙榜第一。授山东德州学正,能以师道自任,于是,德州始有取科第者。同时 陈王道 陈王道(1526~1576年)字孟甫,一字敬所,号浩庵,明代江苏吴江人,官至南京监察御史。嘉靖己亥年(1539年)为诸生。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乙丑科范应期榜三甲四十三名进士。初授浙江鄞县知县,后
黎里镇
黎里古镇,位于苏州市吴江区东南30公里,江浙沪交界处,与同里、织里、古里并称为江南四绝。全国文物保护单位柳亚子纪念馆就坐落在镇上。2012年1月31日,黎里古镇综合开发正式拉开序幕。2014年3月,黎里被命名为国家历史文化名镇。2018年10月,黎里镇入选2018年综合实力千强镇名单,排名第30位。
吴江桃源镇
江苏省历史文化名镇桃源镇隶属于苏州市吴江区,位于吴江区的最南端。由原铜锣、青云、桃源三镇合并而成,东、南、西分别与浙江嘉兴的新塍、乌镇、南浔相连。全镇面积90.96平方公里,辖3个办事处、3个社区居委会、28个行政村,总人口79462人(2017年),外来人口约3万人。近年来,桃源镇先后获得国家生态乡镇、中国出口服装制造名镇、全国环境优美镇、苏州先锋镇、省级森林公园、国家卫生镇等荣誉称号。
盛泽镇
盛泽镇位于江苏省最南端,地处太湖流域,这里沃野平展、湖荡密布、气候温暖、雨量充分,宜稻麦、宜蚕桑,是著名的鱼米之乡、丝绸之都。全镇面积118平方公里,其中镇建成区面积2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8万人,其中在册人口10.7万人,外来经商、务工人员约7万人。 盛泽镇是吴江市的经济重镇,尤其是工业经济在全市占较大份额。 盛泽镇是吴江市的经济重镇,尤其是工业经济在全市占较大份额。盛泽是著名的“丝绸之乡”,丝绸生产历史悠久,明、清时代与苏州、杭州、湖州并称为我国的四大绸都。改革开放以来,盛泽丝绸业经过几-规模的技术改造,先后引进数万台套具有国内外先进水平的生产设备。镇内的中国东方丝绸市场是国内最大的丝绸纺织品专业市场之一,2002年交易额148亿元。92年盛泽地区被国家科委批准为国家级丝绸星火密集区,2002年被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命名为中国丝绸名镇。盛泽镇已经成为我国丝绸纺织业主要的生产基地、出口基地和产品集散地。. 行政区划 盛泽镇辖20个社区和27个村。 社区:太平、里安、工厂、花园、荡口、桥北、新民、印染、新生、谭丘、盛虹、永和、茅塔、杨扇、蔬菜、盛渔、郎中、西白洋、谭渔、南麻 村:东港、红洲、圣塘、兴桥、群铁、前跃、幸福、黄家溪、北角、胜天、荷花、谭丘、双熟、人福、龙桥、溪南、北旺、南塘、坝里、大谢、桥南、永平、龙北、沈家、七庄、庄平、寺西洋。[ 盛泽地处-两省的交界处,春秋时期是吴越两国的边城之地,故盛泽最早的地名叫“合路”。清乾隆《盛湖志》上有这样一段记载:“盛泽古名合路。因春秋间吴越相争,而古檇里在王江泾,名射襄城,盛泽与黄溪皆边城之地,可为吴,可为越,难为分析,故名合路。后禾城(嘉兴)迁徙,是处化为青草,故(三国)孙吴时名为青草滩。至唐宋时仍名合路村。”根据此说来推断,既然唐宋时犹名“合路”,那么盛泽之名最早只能起于南宋。 关于盛泽地名的来历,有几种说法。 其一,“盛斌结寨”说。清同治《盛湖志》载:“汤豹处贮真斋笔记曰:‘明天启三年,耕夫锄地得南宋单升墓碑,称阡(迁)于澄源乡盛寨荡之漘。’豹处引《祥符图经》谓:‘吴赤乌初,盛斌结寨于此,故名。寨讹为泽,音近耳。’此说似确。”汤豹处是明末清初之盛泽名人,《盛湖杂录·汤豹处轶事》称其好吟咏,善鼓琴,书画尤工,其绘水之作被誉为“旷世仙笔”。他的笔记所载之事应该可信。 三国孙吴240年(赤乌三年),吴大帝孙权命上大夫倪让、将军徐杰、司马领濠寨盛斌分拨地界建围、作田、屯兵,自青草滩筑寨至野和溪(即今黄家溪)。后人称盛斌故址为“盛寨”,至于“盛寨”之讹传为“盛泽”,是因为“泽”与“寨”读音相近。从现有的史料看来,盛斌应该算是开发盛泽最早的一位先人了。 其二,“盛章食邑”说。清乾隆《盛湖志》称:“宋南渡后,临安盛章以建都之所第宅丛集一廛,月数十金,遂迁吴江之二十都(亦有它志称迁一都)。后-封章为吴江开国伯,食邑于此,土田第宅在在有之。一都为盛庄,二都为盛家舍,四都为盛乌田,十七都为盛墩,其地(他)若盛家田、盛家廊、盛家汇,不一而足。而二十都其旧居也,东西连大泽,遂名盛泽;市东犹有盛家港、盛家荡,至今子孙犹居之。” 盛章,字如晦,临安人,南宋1187年(淳熙十四年)进士,官至吏部尚书,敷文馆学士,后因功封为吴江开国伯,食邑于此。由于盛章在吴江一带拥有大量的田产,其子孙繁衍散居于城乡各处,因此留下了许多冠以“盛”字的地名。盛泽因东西两边都是大湖,故而名为盛泽,似乎也很说得通,但同治《盛湖志》认为:“盛泽因章得名,无可征考,姑从阙疑。” 其三,“望文生义”说。认为盛泽镇乡湖泊众多,“盛”者大矣、众矣,“泽”者水矣、湖矣,盛泽之名或源于水乡泽国之意。间或有人以为盛斌结寨屯田开发在前,盛章食邑于此繁衍在后,盛泽之名莫非暗指二“盛”之恩“泽”于民。当然,此说尚无“典”可据,只是一家之言罢了。 以上几种说法虽然都还难以确认,但是盛泽地名的出典似乎与盛氏有关联。时至今日,盛泽南境尚有盛家埭、盛塘村、盛家木桥等小地名,还有聚族而居的盛氏后人。 -经济建设 盛泽镇是江南地区的经济重镇,全镇总面积150平方公里,其中城区面积逾30平方公里。截止2008年全镇拥有工业企业2000多家,商贸、服务企业7000多家,2008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72.9亿元,增长15%;完成全口径财政收入27.64亿元,增长9%;实现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2.86亿元,增长11%;工业应税销售520亿元,增长10.4%;注册外资13134万美元,到帐外资13052万美元,增长18%;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2.84亿元,其中工业固定资产投资为32.54亿元;单位GDP能耗下降5.8%, COD、SO2排放总量分别下降5%和4.5%,经济总量在全国乡镇中位居前列。 盛泽镇工业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改革开放以后异军突起,迅猛发展,经过多年的艰苦创业,迅速成长为全镇工业经济的主力军,1995年盛泽镇被农业部命名为中国乡镇企业示范区。随着社会主义市场就体制的逐步完善,乡镇企业经营机制与产权指导的改革不断地深化,至2000年,镇村集体企业已基本完成改制,其中1个企业改制为股份公司并成功上市,其余改制形式主要是产权明晰、自负盈亏的有限责任公司和私营企业。 进入20世纪90年代。盛泽镇外向型经济蓬勃兴起,先后创办了60多家外商独资、合资合作企业,出口创汇成倍增长,1993-2001年连续9年被评为全国乡镇企业出口创汇五强乡镇和出口创汇先进单位。 农副业是盛泽镇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由于加快农田基本建设布伐,连年实现稳产、高产,农业机械化程度逐不提高。多种经营发展迅猛,基地建设成效显著,先后建成驼鸟、特种水产、苗猪、蔬菜、蚕桑、苗木等种养基地数十个。 副工贸的持续发展,促进了经济全面繁荣,城市建设快速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全镇供销、商业、金融、保险、餐饮、通讯、交通运输等服务业发展迅速。 -文化建设 “科教兴镇”战略得到深入贯彻实施。一批科技成果在工农业生产中得到推广和应用,截止2008年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2.8%。全镇教育事业发展迅速,学前幼儿入园率98.8%、九年制义务教育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率达到100%,高中段教育基本普级,投资4000万元、具有现代化水平的盛泽中学新校园建成并通过了省点中学验收,形成盛泽中学、盛泽实验小学、中心幼儿园和成人教育中心等多个中心教育基地。文化、广播电视事业健康繁荣,每年一界的“中国盛泽丝绸文化节”弘扬了传统的丝绸文化,并进一步扩大了绸都的知名度。 同时,计划生育、人武工作、民政优抚、土地管理、文化体育、社会治安等各项社会事业得达到协调发展,党建、宣传、纪检、民主法制、精神文明建设等各项工作进一步加强,尤其是“塑造跨世纪盛泽人现象”主题活动的深入开展,进一步提高了市民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盛泽镇先后荣获江苏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先进集体、群众文化先进乡镇、体育先进乡镇、苏州市拥军优属模范乡镇、科普文明乡镇、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关于丝绸 盛泽镇的传统纺丝 盛泽的丝绸生产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唐代,当地生产的“吴绫”就成为贡品;到了明清时期,这里出现了一批专业生产丝绸的作坊和进行丝绸交易的“绸市”,成为中国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重要工商业城镇,来自全国各地的绸商汇聚在这里采购丝绸,市面兴旺,会馆林立,盛泽很快就以发达的丝绸织造业和繁荣的丝绸贸易而名闻遐迩,与苏州、杭州、湖州并称为中国的四大绸都。明末著名文学家冯梦龙在《醒世恒言》中曾对盛泽绸市的繁荣作了详尽的描述,而“水乡成一市,罗绮走中原”、“日出万绸,衣被天下”就是对当时盛泽的生动写照。 改革开放以来,盛泽的丝绸纺织业加快了产业升级的步伐,形成一个规模庞大、门类齐全、产业链完整、配套完善的产业系统,纺织业已成为盛泽经济的支柱,占据全镇工业经济总量的90%以上。今天的盛泽已成为中国最大的纺织产业基地。 盛泽的传统纺织产业由于现代技术的注入而得到了脱胎换骨的改造,呈现了独具特色的产业优势。 2021年10月,盛泽镇上榜2021年全国千强镇名单,排名第8位。 2021年10月,南京大学空间规划研究中心、阿里研究院联合发布2021年淘宝镇名单,盛泽镇榜上有名。 2021年9月,盛泽镇上榜2021中国高质量发展百强镇,位列第16。 2020年7月,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重新确认盛泽镇为2020年国家卫生乡镇(县城)。 2018年12月,第二批江苏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镇村名单出炉,盛泽镇上榜。 2017年9月,江苏省商务厅确定盛泽镇为第三批江苏省农村电子商务示范镇。 2015年7月,盛泽镇入选第三批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名村示范名单。 2014年7月,盛泽镇被国家住房城乡建设部等七部委确定为全国重点镇。 静思园 导游为2003年由民营企业家陈金根先生花费十年时间建造的私家园林,国家4A级旅游景点,号称“江南最大的私家园林”。虽是新园,但园中不乏百年古物。汇聚了明代太湖西山的“楠木厅”,道光元年广东人 先蚕祠 时代:清地址: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盛泽镇五龙路口在古代,蚕神有着重要的地位,汉族劳动人民为了向蚕神表示敬仰,并表达蚕农对来年丰收的美好希冀,所以蚕农们对蚕神进行祭祀,并衍生出许多风俗。先蚕 盛泽济东会馆 济东会馆坐落在斜桥街上,1986年7月被列为吴江市文物保护单位。原规模较大,后因年久,其建筑或坍圮,或改建。现存建筑为民国十二年(1923)重修,有门厅、茶厅、议事厅三进,坐北朝南,占地32 盛泽中和桥 中和桥,位于苏州市吴江区盛泽镇王家庄街,跨市河。始建年代未详。清道光四年(1824)重建。东西走向,单孔梁式结构,全用花岗石砌筑路。中宽2.65米,堍宽3.05米,长18.50米,高3.70 昇明桥 位于吴江市盛泽镇东白漾口(此漾一作东白洋,又名菱叶渡)。明崇祯十四年(1641),里人仲时英、归语先、汤三聘、史勤、王士龙始建。清雍正九年(1731),里人郑禹甸、陈舜玉、叶殿文、宋郁照等募 盛泽 导 游 盛泽位于吴江市最南端,以“日出万绸,衣被天下”而闻名于世。 三国时,吴赤乌三年(240年)吴司马盛斌在此屯兵结寨,后人称之为盛寨。因西濒大水,寨又改为泽,延用至今。 看 点 盛泽丝 盛泽镇特产与美食 盛泽丝绸 翻开盛泽的历史,看到的几乎只有两个字——丝绸,如果把盛泽的历史比作一条河,那么这条长河里流淌的便是丝绸文化,可以这么说吧,盛泽的历史,就是一部丝绸发展史。  盛泽镇民俗文化 盛泽小满戏 江苏省吴江市盛泽镇有先蚕祠,供奉嫘祖,作为祭祀蚕丝行业祖师的公祠。二十四节气中的“小满”,是先蚕祠最热闹的时候,小满戏照例第一天是昆剧,第二于(正日)及第三天是京剧,均邀请江南名班名伶登台。剧目都是丝 盛泽镇名人 郑佩宜 郑佩宜(1888-1962),女,名瑛,字佩宜,柳亚子夫人,盛泽镇人。郑佩宜幼年丧母,其父郑式如在家中创办郑氏小学只招男生,她只好隔着门听课。16岁时,受新思潮影响,决心放足,为了不违祖母意,只好白天
平望镇
吴江市平望镇位于苏、浙、皖、沪三省一市的中心,东距上海95公里,西距湖州55公里,南距嘉兴30公里,北距苏州35公里。 318国道、227省道、苏嘉杭高速、沪苏浙高速在镇区汇合贯通,京杭大运河、太浦河在镇郊交叉流过,有效地连结长江三角洲中最富裕的苏、锡、常地区和杭、嘉、湖地区,既是整个华东地区重要的水陆交通枢纽,也是“苏杭天堂走廊”上的一颗明珠。全镇行政区域面积133.5平方公里,总人口8.3万人。 近几年来,平望镇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充分发挥本地优势,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实现了全镇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快速、协调发展。2004年,全镇完成国内生产总值26.9亿元,实现财政收入2.48亿元,完成民资工作量17.2亿元,完成注册外资5600万美元,完成外贸进出口总额2500万美元。其中,作为全镇经济主要支柱的工业经济,以年平均47.6%的速度持续增长,并已形成以纺织、轻工、体育用品、地毯为主导,以新型建材、机械制造、玻璃钢制品、压力熔器为辅助的完整行业体系。全镇着力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加快无公害、绿色农产品标准化和农产品品牌建设。农业生产继续保持稳产高产,有效地巩固了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地位。随着产业结构调整,第三产业在全镇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逐年提高。苏州-花卉市场、吴江粮食批发市场和副食品批发市场等专业市场交易红火,莺湖商贸旅游区已经初步形成。以旅游带动商贸,商贸促进旅游的互动优势也正不断显现。 平望历史悠久,记载始于西汉(公元前6—公元前3年),明朝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正式建镇,至今已有638年。相传古时此地自南向北有塘路鼎分于葭苇之间,湖光水色,一望皆平,因此得名平望。如今的平望,区位条件得天独厚,交通网络四通八达,资源优势丰富盈实,经济基础雄厚扎实,决策人开明务实,招商政策优惠宽松。天时、地利、人和一应俱全,发展前景极为广阔。平望人民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正以满腔热诚,欢迎国内外各界朋友前来投资创业、开展贸易,互惠互利、共同繁荣。. 2021年10月,平望镇上榜2021年全国千强镇名单,排名第106位。 2021年10月,南京大学空间规划研究中心、阿里研究院联合发布2021年淘宝镇名单,平望镇榜上有名。 2020年7月,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重新确认平望镇为2020年国家卫生乡镇(县城)。 2018年12月,第二批江苏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镇村名单出炉,平望镇上榜。 2008年4月,环境保护部授予平望镇第七批全国环境优美乡镇称号。 东林桥 东林桥位于吴江市平望镇区溪港村,跨韭溪。始建无考,明代嘉靖年间(1522~1566)、清顺治三年(1646)两度重建,清嘉庆三年(1798)重修。1994年7月29日列为吴江市文物控制单位。 安德桥 安德桥位于苏州市吴江区平望镇司前街,跨古京杭运河与荻塘河交汇处。唐大历年间(766—779)始建。南宋庆元三年(1197)重建。明清两代多次修建,清同治十一年(1872)重建。南北走向,单孔 刘猛将军庙和东林桥 刘猛将军庙和东林桥位于吴江区平望镇溪港村,年代为清。刘猛将军庙和东林桥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东溪河王宅 东溪河王宅,位于苏州市吴江区平望镇东溪河西岸,分南北二路,坐西面东,分布总面积为1140.72平方米。2008年公布为吴江市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因行政区划调整明确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秦东园故居 秦东园故居,位于苏州市吴江区平望镇北河西街,由秦氏先人秦澜伯建于清道光二十七年。该宅坐西朝东,隔街临平望市河,前后三进,共有房屋17间。该宅第一、二进平屋;第三进为两层楼厅,上作居室,下为厅 小九华寺地藏泉井 小九华寺地藏泉井位于吴江区平望镇,年代为明。井口为六边形,井深10余米。明万历年间,小九华寺大规模扩建,并兴建地藏阁。相传地藏王菩萨在空中显灵,用杖杵地,突涌泉水,其水甘甜,被后人称为“地藏 平望镇特产与美食 平望麻油 麻油即芝麻油。吴江平望的芝麻油精选细白、饱满的上等芝麻,通过烘焙、风净、磨浆等多道工序,精炼而成,口感润滑,香味持久,在国内享有盛誉。芝麻油除了可以加入菜肴中,还可以直接食用,被称为动脉血管的清道 平望辣油 吴江平望的辣油选用上等辣椒碾制成粉,只闻椒味,不见椒身,配以优质食用油经加工制成,油质清透、辣味醇正。辣油不仅可以作为调味料入菜烹饪,在抗美援朝时期,平望辣油还曾被大批运输到寒冷的朝鲜战场,为志愿军作 平望酱菜 酱菜就粥喝,吃起来就应了“清粥小菜”这个词,清爽可口。夏秋的瓜果蔬菜腌制成酱菜,不仅冬季可以食用,而且能吃到来年春天,可谓既方便快捷又经济实惠。吴江的平望酱菜因为品质好,口味佳,在国内负有盛名。比
吴江七都镇
七都镇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最西端。地处江浙沪交汇的金三角。南接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紧邻318国道。行政总面积102.90平方公里,其中乡镇面积5.36平方公里。全镇人口6.1万,辖3个社区,22个行政村。七都镇有20公里的太湖海岸线。该地区空气清新,水质清爽。被誉为一级空气、二级水质,是太湖传统明珠、鱼米之乡。一年收成熟,天天有鱼虾是对江南水乡七都镇的高度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