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豆整理了黄冈各镇gdp排名前十,它们有花桥镇、团风镇、清泉镇、散花镇、小池镇、黄梅镇、漕河镇、蕲州镇、凤山镇,告诉您黄冈十大强镇排名的详细信息。

黄冈各镇gdp排名前十 黄冈十大强镇排名

散花镇

2014年7月,散花镇被国家住房城乡建设部等七部委确定为全国重点镇。 一、基本情况 该镇地处长江北岸,与黄石市隔江相望,一桥相连,为鄂东南地区的交通要道,44个行政村,380个村民小组,61821人,版图面积135.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0152亩。 二、主要资源 自然资源丰富,有35平方公里的平原旷野,10平方公里的水面,90平方公里的山水田园,生态环境优美,自然风光秀丽,矿产资源丰富,水陆交通发达。 三、主导产业 工业。全镇工业企业780个。其中:散花工业园区总体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质量管理的要求,目前已有3家企业落户工业园,总投资17.1亿元。 农业。主产粮、油、莱,兼有茶、果、鱼、藕、菱角等农产品。 四、地名典故 散花镇历史悠久,旧名散花营,相传三国时期东吴大将周瑜大破曹兵,在此地“稿赏三军,祝酒散花”而得名,1984年建镇。. 散花镇特产与美食 散花藜蒿 藜蒿,又名芦蒿、水蒿、香艾蒿,属多年生草本植物。野生于荒滩等潮湿处,因其抗逆性强、病虫为害少,经人工栽培后,成为一种营养丰富、无污染的绿色蔬菜食品。散花藜蒿是野生大叶藜蒿经保护栽培而得到的反季节野生蔬 茅山螃蟹 策湖出产的茅山螃蟹(湖在浠水,山在蕲春)、学名“中华绒鳌蟹”,以个大体肥、黄多味美闻名遐迩。据清光绪《蕲州志》载:“蟹出茅山下者,黄多而味甘,较它处为胜。”茅山螃蟹体重每只达半斤,黄多使它爬行时腹贴地

花桥镇

花桥镇位于重庆市忠县西部,距县城58千米。辖花桥1个社区,大柏、宝胜、龙坪、东岩、石鼓、天井、师联、显周8个行政村。公路与省道忠(县)垫(江)路连接。 [代码]500233117:~001花桥社区 ~200大柏村 ~201宝胜村 ~202龙坪村 ~203东岩村 ~204石鼓村 ~205天井村 ~206师联村 ~207显周村 [沿革]清末置花桥乡,1958年改公社,1983年复置乡,1992年建镇。1997年,面积48.8平方千米,人口2.9万,辖花桥、大柏、茶亭、清观、沥石、双塘、显周、大荣、老龙、师联、天堡、鱼箭、天井、宝胜、高石、龙坪、英明、元丰、东岩、光林、杨芦、石鼓、双河、余庙24个行政村。

凤山镇

2021年10月,南京大学空间规划研究中心、阿里研究院联合发布2021年淘宝镇名单,凤山镇榜上有名。 2021年2月,福建省2018-2020年度省级文明村镇社区名单出炉,凤山镇上榜。 2020年12月,福建省爱卫办命名凤山镇为福建省卫生乡镇。 2020年9月,阿里研究院公布2020年淘宝镇,凤山镇榜上有名。 2011年4月,环境保护部授予凤山镇2011年度国家级生态乡镇称号。 凤山镇地处罗源县城关,总面积32.2平方公里,辖4个居委会,9个农业村,总人口6万人。近年来,镇党委政府充分利用区位、信息、人才、市场等优势,围绕经济建设中心,两个文明建设齐头并进。1995年基本实现小康。先后被省、市评为“福建省明星镇”、“福建省百强乡镇”、“福建省科技示范乡镇”、“福建省发展外向型经济先进乡镇”、“福建省亿万农民健身活动先进乡镇”、“福州市最佳乡镇”、“福州市文明村镇”。2001年全镇实现社会总产值200005万元;工农业总产值126938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125058万元;乡镇企业总产值177710万元;预算内地方级财政收入2005.9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661元,率先跨入福州市经济强镇行列。 ——交通便捷。南距省会福州78公里,马尾港60公里;104国道穿越而过;东临待建的罗源弯福州外港万吨码头15公里;西接同三高速公路,距长乐国际机场仅60公里;拟建的福温铁路距镇区5公里处设站。 ——环境优越。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资源丰富,有莲花山、十里长街、圣水古寺、金粟寺、观音岩等旅游景点。全镇现有普通中学3所、职业中学1所、5所完小校和3所初小校。环卫工作实现全日制保洁,城区绿化率达25%,县城环境文明、整洁、有序。文明安全小区覆盖面达100%,其中1个被评为省级文明安全小区,4个被评为市级文明安全小区,2个被评为县级文明安全小区,1个被评为省安全小区,社会安定稳定。 ——基础设施配套齐全。实现了村村通电话,移动电话、传呼覆盖率达100%,可与国内400多个城市和世界150多个国家、地区直接通话。自来水厂日供水量5万吨,一座110千伏变电站,实现了与省电网联网。有线电视具备传输32套电视节目能力。城区建设“东进西扩”,正在兴建“九大中心”、商业文化街、镇社区服务中心、科瑞大酒店、兴余商留中心等一批商业、金融、教育、文化旅游等基础设施,初步形成主干道“三横四纵”路网格局,拥有设施完善、规模较大的汽车站、运输站、停车场等。各类商业餐饮网点2000多个,专卖店、连锁经营、联营、超市等新的经营方式竞相发展。有健全的卫生服务网。各商业银行储蓄网点星罗棋布,各类服务功能健全。. 红军攻克罗源城纪念碑、纪念墙 红军攻克罗源城纪念碑、纪念墙位于罗源县革命烈士陵园内。纪念碑于1984年建立,碑名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叶飞题写。纪念碑为花岗石体,南面刻碑文,顶为红旗造型,东面和西面上部有红旗、五星 罗源县革命烈士陵园 罗源县革命烈士陵园位于罗源县凤山镇南门村。罗源县革命烈士陵园建在城郊莲花山东麓,距城区中心3公里,占地约50亩。园内绿树林阴,苍松翠柏。建有革命烈士集中墓一座、革命烈士个人墓二十多座,红军攻 林可彝故居 林可彝故居位于罗源县凤山镇北大路52号,紧邻罗源北门旧城墙,为一两横两进的清代木结构民居,前后左右共四个天井。正厅穿斗式梁架,面宽六扇五间,披榭四扇,建筑面积1400平方米。建于清代,为罗源 岐阳郑氏宗祠 岐阳郑氏宗祠位于罗源县凤山镇岐阳村,年代为清。简介:始建于明,现为清代建筑。坐北向南,由门楼、大堂、祖殿组成,总面宽16米,进深45米,占地面积705平方米。门楼重檐歇山顶;大堂面宽五间、进 罗源城隍庙 罗源城隍庙位于县城之东,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知县赵彦炎创建,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县丞陈逊在宋、元旧址上重建,明正统十年(1445年),典史谢志重修。现存为清代建筑。 林可彝传碑 林可彝传碑位于罗源县革命烈士陵园内。林可彝是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罗源县第一位党员。1949年,福建省人民政府追认其为革命烈士,1983年,国家民政部颁发革命烈士证明书。林可彝烈

团风镇

1、团风镇是团风县城关镇,自唐穴时期而得名,是一座古老的集镇。团风古时称“乌林镇、乌龙镇”。地处长江中游北岸举水河入江处的平原湖区。全镇版图面积103.62平方公里,镇区面积6.5平方公里。地理位置分布在东经114°46′—114°56′,北纬30°35′—30°42′西北与武汉市新州区毗邻,西南与鄂州市隔江相望,南与黄州区接壤,东与淋山河镇、方高坪镇、回龙山镇相交。紧依京九铁路,106.318国道,团黄公路,江北一级公路、大广北高速公路横贯腹地,具有长江优越的水运条件,是一个交通方便,四通八达的鄂东重镇。古时素有“小汉口”之称,为“三黄两圻罗麻广,安徽,河南连九江”的通衢大驿(即三省九县通衢)。现辖36个行政村,2个农场,3个居委会,总人口80450人,其中城区人口3.6万人。 2、地貌地形 地层地质为白垩系一第三系东湖群和第四系,东湖群(K2—R)分布在王家坊、花园铺、铁铺等地,其岩性为红色砂岩,红色砂砾岩,粉砂岩。第四系为松散堆积物,分布在沿江、沿举水河岸湖区,其岩性主要为冲积砂土,亚砂土,冲积、湖积壤土,亚粘土和腐殖质淤泥。地形为北高南低,东高西低。滨临长江,举水河,有长江干堤7.3公里,举东大堤8.7公里。辖区内湖泊较多,主要有青草湖、占咀湖、杨汉湖、郑兴湖、河西湖、牛皮湖等湖泊,内长河纵贯南北26个行政村,方高坪大河自卢家河村入境,穿过黄土岗村、白鹤林村至观音墩村入长河,长河以西湖地从南至北按东西横向分别建有0—5号二级港,能排能灌,确保全镇农业生产旱涝保收。 3、自然气候 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特点冬冷夏炎,四季分明,日照充足,热量丰富,降水充足。全年日照时数为2082小时,日照率48%,太阳幅射总量每平方厘米111.17千卡。全年日平均气温为17.6°C,极端最高气温40.3°C,极端最低气温零下12.2°C,一日内高低气温差都在10°C左右。年平均相对湿度77%,月平均相对湿度以3—6月最大,达到79%—80%,其余月份相对湿度均为73%—75%。年无霜期平均为261天,初霜日始于11月24日,终霜日止于3月16日—17日。. 2014年7月,团风镇被国家住房城乡建设部等七部委确定为全国重点镇。 团风镇名人 王亚南 王亚南(1901~1969),原名际主,号渔村,笔名王真、碧辉。团风镇王家坊人。早年丧母,12岁时父亲去世,得哥哥支持,到县城黄州读高等小学。1916年小学毕业后,以优异成绩考入武昌第一中学。1922…… 张荆野 张荆野(1864-1922),字凤巢,号石渠、翼轸。团风镇严家咀人。1897年擢为拔贡,赴京任八旗官学教习。同年,由教习考取同文馆第一名,授俄文馆汉文教习。1909年放江苏候补知县,差委南京下关、四洲……

黄梅镇

2021年10月,南京大学空间规划研究中心、阿里研究院联合发布2021年淘宝镇名单,黄梅镇榜上有名。 2020年9月,阿里研究院公布2020年淘宝镇,黄梅镇榜上有名。 黄梅镇是黄梅县城所在地,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中心,是鄂、赣、皖三省汇结地,素有鄂东门户之称。辖区版图面积89.96平方公里,城区面积15平方公里,下辖25个村,13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20.7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5.6万人,农业人口5.1万人,耕地面积36188亩。黄梅镇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建城于明初,距今已有800年历史,是黄梅戏发祥之地,是楹联之乡、诗词之乡、武术之乡。境内有高塔寺塔、东禅寺、佛母塔寺等佛教古迹和泰源观、三圣殿等道教观殿以及鲍照墓等历史祠祀。辖区内有中小学若干所,教育资源丰富。医疗资源能够解决群众基本看病需求。黄梅镇交通便捷,物畅其流。镇内建有合九铁路三级站,公路长途客运站及多家物流公司、沪蓉高速、京福高速连接线在境内穿过,105国道、柳界省道在境内相连,2小时车程能够迅速对接武汉、南昌、合肥等省会大城市。 特色产业,初具规模。已初步形成了以广厦建材有限公司为龙头的建材业,以湖北珍肴食品、南阳生物为龙头的农产品加工业,以宝新公司为龙头的饮食服务业,以民营街、建材城、家装城为载体的商贸业,以双巨矿业为龙头的矿产开发冶炼业等五大骨干产业。 过去的一年,全镇继续打造特色农产品品牌,大力发展养畜和水产业,继裕泰养猪、蒋花养鸡、同心养鱼、道球养鳝等合作社后,相继建立了苗竹、七星年出栏1700头的养猪场、盘龙山年出笼50000只的养鹅基地,改扩建5家年增出栏4000头猪的养猪场。不断提高养畜、水产业在我镇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进一步巩固了我镇畜牧业、水产养殖业。 2015年,村居集体经济发展态势良好,如茨林树的苗木花卉市场、西河桥的贸易市场、城乡的爱心超市、程白马橡胶厂、停刀口立美陶瓷等,通过一批批好项目的带动,有力地促进了社区的发展。其中茨林树社区等村居发展在全县乃至全市发展有位次。在发展的同时,我们切实关注民生,观塘岭等村居卫生室、镇新福利院、东山背街小巷硬化、东禅老人日间照料中心、盘龙山等村居文化广场等一批批民生工程建设,提升了群众生活幸福指数。 2014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05218万元,同比增长61.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0752万元,同比增长19.3%,现价农业总产值76800万元,同比增长11.9 %,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000元,比去年增加1500元,财政收入7700万元,同比增长31%。在全县综合考评中,我镇排位第二,同比前进三位。招商引资、财税工作、工业经济、农业农村、工商创业、综治维稳、党风廉政、平安建设等工作受到县委、县政府充分肯定。先后获得黄冈市二十强乡镇等荣誉称号。 -:李再华 镇长:潘郭华 联系电话:0713—3320807 邮政编码:435500 传 真:0713—3323742 黄梅高塔寺塔 位于黄梅县黄梅镇城正街东南隅。又名百尺塔、乱石塔。建于大中祥符八年(1015)。八角十三级密檐式仿木结构砖塔,通高30米。共设佛龛88座。底层东面辟一门经甬道通向长方形塔室。二层以上为实体。 黄梅镇特产与美食 黄梅青虾 “黄梅青虾”系指产于湖北省黄梅县境内源感湖及源感湖周边地区的青虾。黄梅县特产,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其庞大的种群,优良的种质,纯正的品系,青蓝透明的颜色,丰富多样的微量元素,全国罕见,并一直为业内人士所称 黄梅镇民俗文化 黄梅挑花 黄梅挑花起源于唐宋,发展成熟于明末清初。这种工艺不同于刺绣,刺绣重刺,挑花重挑。它以元青布作底,用针将五彩丝线挑制在底布的经线和纬线交叉的网格上,形成色泽绚丽、立体感强的图案。其产品最初为头巾、衣边、

清泉镇

清泉镇位于桂东县东北部,井冈山南端,东、南、北三面与江西省遂川县接壤,是省际边界小城镇。距桂东县城37公里,距井冈山80 公里,总面积64平方公里,辖7个行政村(其中畲族民族村1个)、1个社区,73个村民小组,共2478户、1.1万人。 清泉镇环境优美,土地肥沃,气候宜人,资源丰富,素有“茶叶名镇、金桔之乡”的美誉,清泉镇铜锣村玲珑组就是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玲珑茶”的源产地。 近年来,在桂东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清泉镇立足生态、产业、人文优势,抢抓罗霄片区大扶贫、茶叶产业大开发、生态文明大建设等历史机遇,围绕打造“全国茶叶名镇、湘赣边贸重镇、省级卫生靓镇、旅游观光新镇”的目标,解放思想,务实创新,全镇经济跨越发展、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2015年清泉镇下丹小区入选“全国第一批小城镇宜居小区示范名单”。近三年,先后荣获“省级卫生镇”、 “省级卫生文明单位”、“全市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工作先进乡镇”、 “全市安全生产示范乡镇”等荣誉称号。 清泉镇特产与美食 油炸扫把草 从来没有想到过清泉还有这样的草。从来没有想到过这种草居然可以成为人间的美食。这种草就是盛产在郴州桂东县清泉镇的扫把草。光听这不怎么雅观的名字很难与美味美食连接在一起。但就是这种扫把草,长在田里,被聪明

小池镇

小池镇位于太湖城东16公里处,素称太湖的东大门.合九铁路,沪蓉高速公路,105国道三大交通动脉穿镇而过.全镇总面积126平方公里,辖14个行政村,420个村民组,总人口4.18万.党员1713人,设15个总支,64个支部.小池镇历史悠久,风景秀丽,人文荟萃,区位优越.古时小池是重要的驿站,三国时曹操麾下大将曹仁曾在这里建有上格城,至今保留完整的城墙;相传公元735年唐玄宗年间,为给后宫贵妃杨玉环运送广西荔枝,曾走的是这条官道;清咸丰九年(1859年),太平天国英王陈玉成,曾在这里安营扎寨,与湘军激战,也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小池驿之战".境内风景名胜及历史文化遗产有:王家墩文化遗址、吴河遗址,三国时上格城,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海会寺,建于唐代的独埠寺,李寨打鼓石、玉皇尖等等。92年成立新建镇后,小池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逐渐形成人口密集、市场繁荣、交通发达的新集镇。1999年被省政府批准为省级中心镇,被定位为太湖东南部的经济中心,是以发展工业为主导型的工贸结合型的城镇。. 灵应禅寺 灵应禅寺位于安徽省安庆市太湖县城之东,小池镇以北之灵山上。开山祖殿坐东朝西,面向莲花峰,背倚灵应石。左青龙报恩塔佛光普照,右白虎卧踞镇守山门。真乃一处景致绝佳之风水福地也。“江山留胜迹,天然 白沙中学旧址(何氏宗祠) 白沙中学旧址(何氏宗祠)位于太湖县小池镇白沙村,年代为清。2017年9月22日,白沙中学旧址(何氏宗祠)被公布为安庆市第七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漕河镇

2022年4月,漕河镇被确定为第三批山东省乡村振兴“十百千”示范创建乡(镇、街)。 2020年3月,漕河镇入选2019年度山东省省级耕地保护激励乡(镇、街道)。 2014年6月,环境保护部授予漕河镇2012—2013年度国家级生态乡镇称号。 漕河镇位于兖州市西北部。漕河镇历史悠久,系罗敷故里,是传说中八仙之一曹国舅修仙之地。面积47.4平方公里,4.9万亩耕地,辖31个行政村,总人口3.2万人。2002年完成地方财政收入586万元,比上年增长16%;国内生产总值达到5.2亿元,增长10%;固定资产投资9280万元,增长16%;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560元,增长6%。 漕河地处山东西南部平原地带,属温带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气候宜人,终年温和湿润,年平均气温13.5度,年降水量750毫升。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邮政电讯发达。东靠兖州火车站,西临济宁机场,南接327国道,济(南)微(山)公路穿越乡中心,村村通柏油路,市公交三路车纵贯全乡。实现了村村通有线电视,村村建成了电话村。 漕河镇是兖州市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是花生、大蒜、桑蚕及棉花的重点产区,是生猪、肉食兔、禽蛋的主要产地,东桑园连片,西部大蒜成方,北部孵化育雏形成产业化,南部蔬菜、粮食能种形成规模。漕河乡自然资源丰富,土地肥沃,林网交织,地下水资源丰富,水质好,是山东三大地下水密集区唯一尚未开发地区。得天独厚的漕河蟋蟀资源因其品种广、数量多、个头大、凶悍好斗而闻名大下,明清时期为皇室贡品,并深受海内外蟋蟀爱好者的青睐。因此,漕河被称为“蟋蟀王国”、“蟋蟀圣地”。 漕河工商业发达,已形成轻工、机械、冶金、化工、建筑、建材、食品等工业体系。投资亿元生产SP板、空心墙砌块等新型建材产品的宏发新型建材公司在漕河投产,将形成鲁西南最大的新型建材基地。漕河小城镇开发初具规模,基础设施齐全,全部实现了“绿、亮、清”。 2003年主要经济指标为:国民生产总值达到5.98亿元;农业总产值达到3.72万元;工业总产值达到2.26亿元;全镇企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3700万元;地方财政收入58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600元;农村劳动力转移收入力争突破1200万元。 东曹窑址 东曹窑址位于漕河镇东曹村东,面积约2750平方米,文化堆积2.5米,地面暴露遗物较丰富,多为豆青瓷片,器物有碗、豆、盘、三角支架,窑型显露,呈半圆形。根据地面暴露遗物分析,此窑址的时代应为北 甄桥遗址 甄桥遗址位于兖州市漕河镇甄桥村南,面积约为3万方米,文化堆积厚约1.5米,地面暴露有灰坑,采集的夏文化陶器有泥质黑陶、泥质灰陶、夹砂灰陶,纹饰有弦纹、凸棱纹,器型有壶、尊、器皿。2003年3 谢家楼 谢家楼位于兖州市漕河镇后谢村村中,明代建筑,现为村民所有。谢家楼坐北朝南,为二层楼阁,砖木结构,面阔三间宽9.7米,进深4.6米,面积44.62平方米;硬山筒瓦顶,正脊两端设望兽,四道垂脊中 漕河镇特产与美食 漕河大蒜 漕河大蒜最早种植在甄家桥一带,清末民初便家家种植,至今已达百年之久。相袭成风,渐蔓延全镇,小具规模。1978年后,大蒜种植飞跃发展,已成漕河镇农业主导产业。漫步全境,片片蒜田,葱绿一片,收获季节,成瓣

蕲州镇

李时珍纪念馆李时珍纪念馆李时珍纪念馆李时珍纪念馆 2022年3月,湖北省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命名蕲州镇为2022年度湖北省生态乡镇。 2021年10月,南京大学空间规划研究中心、阿里研究院联合发布2021年淘宝镇名单,蕲州镇榜上有名。 2020年9月,阿里研究院公布2020年淘宝镇,蕲州镇榜上有名。 2014年7月,蕲州镇被国家住房城乡建设部等七部委确定为全国重点镇。 我们蕲州镇是明代伟大医药学家李时珍和现代文艺评论家胡风先生的故乡,位于县城南端。全镇版图总面积150.45平方公里,辖管46个村(居委会),总人口9.2万人,其中城区面积6.7平方公里,城镇人口3.7万人。1994年被湖北省政府批准为省管医药经济开发区和全省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近几年来,先后获得省政府表彰的“楚天明星乡镇”和国家民政部授予的“中国乡镇之星”等荣誉称号。2000年,全镇社会总产值达到26.37亿元,实现镇级财政收入1469万元,农民人平纯收入3190元。 我们蕲州镇作为历史文化名镇,具有得天独厚的特色优势和优越条件。 一 是古镇历史悠久 据考证,蕲州始建于南北朝,至今有1800多年历史,从唐朝开始至解放前,均为历代州、郡、府及县治所在地;解放后设建制镇至今。 二 是区位地理条件优越 蕲州城镇基础设施完善,功能配套齐全,是全省和全国小城镇建设示范乡镇。蕲州地处长江中游北岸,设有大小船泊码头42处。沪蓉高速公路横贯东西,距离京九铁路蕲春站17公里。 三 是文化底蕴深厚 蕲州明清时期建有金陵书院。我国四大古典小说《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在明荆王府任纪善职期间成书于蕲州,书中许多地名、人物源于蕲州风土人情;李时珍花费毕生精力在蕲州著写了“东方百科全书”、医药经典——《本草纲目》;蕲州有一条不足600米长的东长街,从解放前到今走出了50多位博士教授和专家学者,因而被誉为“博士街”,我们蕲春县又有“教授县”故里的称誉。 四 是旅游资源丰富 蕲州是一座滨江古城,依山傍水,风景秀美,蕲州雨湖素有“小西湖”之称,境内名胜古迹繁多。在“蕲阳八景”、“蕲春四宝”、李时珍陵园、胡风故居、仿古街、博士街、昭化寺、玄妙观等大小景点37处。 五 是特色经济明显 蕲州改革开放前,依托长江港口码头优势,是全县工业中心和商品贸易集散地;改革开放后,作为全县对外开放窗口和对内开发前沿阵地,发挥自身优势,大做李时珍文章,以节会搭台(每年县政府在这里举办一次中药材交易会,每两年省政府牵头举办一次李时珍医药节,促经贸唱戏,建起了全国17家中药材专业市场之一的李时珍药市,成为鄂东医药特色经济的龙头。. 李时珍纪念馆 李时珍纪念馆位于湖北省蕲春县蕲州镇东风景秀丽的雨湖畔,依托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李时珍墓始建于1980年。全馆占地面积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七千平方米,由停车广场(含四贤牌坊)、本草碑廊、格调清